\n 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点。其营利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体现为国有企业的设立通常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起着调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但从审计署近年来公布的审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国企采购招标领域的违规问题屡屡成为通报的一个重点。\n \n\n \n \n\n 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应当公开招标的邀请招标,招标过程不规范;部分领域存在行业保护、限制竞争现象;评标活动和评标专家库管理不够规范;透明度不高,竞争性不强,一些集中采购模式缺乏规范;行政监督职责不够清晰,监管缺位和越位并存;招标采购腐败案件还屡有发生等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国有企业招标采购的健康发展。针对如此多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把国企改革成真正的市场主体。\n \n\n \n \n\n 那么,在招投标领域,国企改革又该从何处着手呢?\n \n\n \n \n\n (一)从国企内部管理制度着手,强化公益性目标,推进国有企业的招投标制度改革。\n \n\n \n \n\n 随着反腐败的不断深化,国有资本经营环节一些利益输送问题不断暴露出来,迫切需要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上作出重大改革。只有建立内部良好的运营机制是,内部机制运营良好,才能吸引更多、更优质的民间资本加入其中,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顺利进行。进而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等。\n \n\n \n \n\n 其次国有企业要更加注重公益性。这是优化国有经济各项制度的基本前提。通过强化公益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广大社会成员普遍分享国有资本增值创造的社会福利,同时,有利于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国计民生。因此,推进国有企业的招投标制度改革,需要以强化公益性为目标导向。\n \n\n \n \n\n (二)建立健全公开的招投标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n \n\n \n \n\n 目前,国有资本经营环节还存在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带有某些传统体制特征等诸多问题。这可能导致国有资本难以按公益性的要求进行相应的配置,或者培育了寻租腐败的土壤。从这一角度来看,推进国有资本经营环节的市场化是根本,公共资源的公开招标是重要手段。\n \n\n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建立健全公开的招投标制度不仅可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将整个交易活动放到了“阳光”之下,形成了党、政、社多领域的监督,从源头上铲除腐败的土壤。还有利于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形成规模采购,实行择优采购,不仅提高了采购质量,而且降低了采购价格,形成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还可以避免内部交易,有利于非公经济参与国有企业发展,打破市场竞争中的垄断和不公平竞争。\n \n\n \n \n\n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的操作,重要原因在于公开透明度不够,国有企业建立健全公开的招投标制度关键首先在于公开透明,其次在于全面拓宽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范围,提升公共资源交易中第三方交易平台的使用效率。\n \n\n \n \n\n (三)规范国有企业招标采购活动,着重加强和改进采购招标监督管理。\n \n\n \n \n\n 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招标采购活动,有利于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骨干作用和宏观调控作用,优化国有资源配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对防止国有资产隐形流失,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从源头上治理和防范腐败,促进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国资监管职能转变有着积极作用。\n \n\n \n \n\n 近年来,国企采购招标领域的违规问题屡屡“成灾”,很大一方面是由于监管的不到位。国资国企产业创新联盟副理事高志刚在中国采购与招标网举办的第11届招投标活动年度聚焦上表示,在国企采购监管领域“一无统一的制度标准、二无专职监管队伍、三无电子采购平台”是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其中,电子化是国企采购管理提升的重要路径,通过电子化可反作用于制度标准建设,以电子化可以推动制度化、集中化、规范化和透明化。对于缺乏自建能力的企业,采用已建成的第三方平台是一条不错的选择。如中石化、中石油和国信创新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等。其次,除了发挥电子化招标平台的作用,在加强和改进采购招标监督管理方面,还应明确监督主体和责任。严格查处干预和插手企业招标采购活动的行为。同时,改进和创新监督手段和方式,将失信行为与招标投标活动联动,形成闭环管理,切实防止违法违纪的现象发生。\n \n\n \n \n\n 本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采购与招标网立场。\n \n\n \n \n\n 来源:中国采购与招标网 作者:李素红\n \n\n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