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教育扶贫项目招标成“私人订制”,一个商人搞定11名官员;采购一本练习簿“雁过拔毛”收5厘钱“好处费”,几十家出版机构在中小学教辅材推销中行贿,招标采购部门官员“前赴后继”受贿落马……(7月11日人民网)\n \n\n\t利用教材、教辅、图书采购受贿,甚至采购不起眼的练习簿也收取“好处费”,真可谓“雁过拔毛”,在严厉惩治腐败的态势下,这些官员既然如此胆大。\n \n\n\t教育系统采取教材等,面对的是所管辖的学校,人员多,数量大,即便是练习簿按每本5厘钱“好处费”,几年时间也过万,而一些大件的回扣就更不得了,随便提供一个帮助,给下面打个招呼,也是几十万到手。这些问题的暴露究竟症结在哪?根本原因在于:招投标机制还不铁,“如果想照顾某些公司,可以在标书制作时放宽条件,或者适当修改标准来‘适应’他们,外人一般是看不出来的。”在招标上做手脚,人为的操作,又让外人看不出,使一些腐败者胆大妄为。\n \n\n\t招标制原本是公平交易的一种模式,谁的价格公道,谁的质量好,中标的概率应更高,然而,如果是评判者不公,或者带有偏见,以个人谋取的利益多少进行打分,高分者也成了低分,而低分者却能成高分,要找出打高分的理由多得是,如,接近标底,或者诚信度好,质量可信等等。如此,只要买通了评判者,几乎就稳坐钓鱼台,成为中标冠军。\n \n\n\t“萝卜招标”看似是真,其实是假,早就已经预定了中标人,而此种预定,是以钱论价,谁给的钱多,谁中标的可能性就大。为了避免风险,更多的是青睐老熟人和信得过的人,由此一些老面孔成了中标的板上钉钉。招标一旦成了幌子,不正规成了正规,欺骗性更强,蒙蔽性更大。\n \n\n\t要让招标铁,首要之点就得避免被人左右。不可否认在招标中有硬的做法,如:以价格低为中标要素,谁的价格低就招谁,然而,每个行业各有不同,中标的具体要求也不同,光是以价格进行选择显然有失偏颇,而较完善的措施应该是:一是实行回避制,凡与此有关系的直接当事人予以回避;二是将评判者的打分予以公开;三是将所有的投标者的资料予以公布;同时开拓举报渠道,让招投标处于阳光下,进行“阳光治疗”,如此才有防止招标过程中的随意性和虚假性,避免“萝卜招标”的发生。\n \n\n\t \n \n\n\t来源:东方网 作者:罗瑞明\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