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在招标投标活动普及的今天,被称为“肥水衙门的”工程建设领域是由来已久的问题高地。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看似公开透明的程序背后隐藏着众多问题。\n \n\n\t \n \n\n\t日前,江苏省住建厅发布《关于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评标后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要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评标后评估试点工作。众所周知,标后评估,是对已经完成招标的项目进行评审,评估招标(代理)行为、投标行为、评标行为、监管行为等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n \n\n\t \n \n\n\t其实,实施标后评估试点,江苏并不是唯一一个,早在2003年,上海就实行了标后评估试点工作。实践证明,标后评估机制的前景不仅仅是“管理专家”,而且涉及到了包括招标人和招标代理机构在内的所有参建各方乃至政府管理部门,是招投标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态监督管理机制。\n \n\n\t“标后评估”作为监管层一项重要的监管手段,使政府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管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覆盖,是政府管理部门在加快推进整个行业市场步伐的同时,对努力探索并创造出一个对招投标各方都相对公平合理的平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n \n\n\t \n \n\n\t招投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n \n\n\t \n \n\n\t在招标投标管理工作中,虽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对规范各方责任主体行为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因未能有效实施标后监管,导致了管理脱节现象和其它问题。\n \n\n\t \n \n\n\t其中,转包、挂靠和违法分包现象时有存在。既无机械设备,也无技术人员,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的三无人员,借用高等级的施工企业资质和建造师证参与投标,一旦中标,按中标价收取一定的提成后,会将工程转包或违法分包。\n \n\n\t \n \n\n\t部分建设单位用仅有部分工程招标或主体工程招标,规避专业工程招标,有的建设单位故意压低标的价,一方面使部分投标单位知难而退,另一方面,如果中意的单位中标,采用“低报价、勤索赔、高结算”的策略,来达到“明招暗定”的目的。\n \n\n\t \n \n\n\t招标投标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脱节。某些企业以虚乌有的优质人才和设备参与中标,但中标后人员和设备却难落实。其中不乏出现没有按资格审查和投标文件委派,导致结构性改变的现象,如聘请包工头现象时有发生。还存在同主要条款与招标文件的要求和投标文件的承诺不一致,存在阴阳合同现象,致使招标要求和投标承诺未得到有效贯彻。\n \n\n\t \n \n\n\t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把关不严。有些施工企业通过种种手段,与建设单位和其它各方责任主体串通,采用不合理的图纸变更和现场签证等方式,在材料和工程量上做文章。\n \n\n\t \n \n\n\t实施标后评估的意义\n \n\n\t \n \n\n\t标后评估对招标代理的工作是一种监督,有利于提高招标代理的质量。通过评估,不仅可判断出该项目招标文件的编制是否合法,招标的程序是否规范,评标的办法是否合理,评标中是否存在异议,以及提供的工程量清单和回标分析是否准确和有深度等。而且可以协调招标代理工作中各方利益和矛盾。这对于招标代理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招投标活动的成败有重要意义。它促使了招标代理机构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坚持原则,增强服务意识,用科学的概念,严谨的程序,高标准的工作要求,确保招标代理工作的质量。\n \n\n\t \n \n\n\t招投标监管部门通过“标后评估”可以发现和总结招投标过程中,尤其是评标活动中的问题和经验,有利于提高招投标管理的科学性。诸如关于低于成本报价的界定问题,关于评标时间过短、评标程序过简的问题,关于业主推荐投标人特权的问题,关于招标文件和投标书编制能否结合工程特点的问题,以及关于带有串标嫌疑的组团式投标的问题等等。从中及时收集和掌握信息,深入研究对策并推而广之,以期制定科学合理的评标办法,达到提高招标尤其是评标质量的目的,从而不断完善招投标制度,推动招投标事业的健康发展。\n \n\n\t \n \n\n\t其次,实施标后评估,建立的一种监督机制,无形中给专家评委增加了压力,使之感觉到自己的责任,从而促使评标专家在遵守相关招投标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认真地履行自己的权力和义务,本着对国家、对社会、对招投标行业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肃对待每一次评标工作。\n \n\n\t \n \n\n\t当然,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实施标后评估对于加强招投标行业监管是一个有力的措施,但要真正发挥标后评估作用,首先需从制度上、法律层面去解决,不仅要对技术层面的问题进行评估,也要对一些政策层面的问题进行评估;其次应明确与科技、社会、经济和政治目标相吻合的评估方法和手段,包括建立接受社会评价的机制,减少和克服在评估方面存在的片面性、局限性;也应形成评估专家的管理机制,促进专家的公正性和责任感,提高专家的预见能力和洞察能力。\n \n\n\t \n \n\n\t本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采购与招标网立场。 \n \n\n\t \n \n\n\t来源:中国采购与招标网 作者:李素红\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