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波 \r\n 8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未来东北国企改革有望获得倾斜性政策支持,包括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东北地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民营经济等创造条件。据介绍,东北国企改革在实施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等层面将会有所动作。 \r\n 近期中国经济放缓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尤其明显,尤其是很多国企陷入了亏损的泥潭。在一系列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即将出台之时,强调东北的国资国企改革,将国企改革的大规划与重新振兴东北的战略方向结合在一起,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近期国家领导人关于国企改革的重要表态都在视察东北时做出,也凸显出东北作为“共和国长子”所具有的独特地位,以及对国企改革的象征性价值。 \r\n 在此之前,已有许多省市出台了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的意见。地方国企发挥因地制宜的优势先行探索无疑是良好的迹象,但是,地方国企改革的缺点在于,地方层面的政府治理水平相对较低,解放思想的程度较弱,计划经济和“官本位”的残余影响较深,而这在观念相对保守的东北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李克强总理今年4月在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指出:东北经济低迷虽然的确有国际经济复苏低迷、国内深层次矛盾积累、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客观”原因,但东北三省也要多从“主观”上寻找原因。所以,对东北国企改革来说,解放思想迈开步子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而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摆脱对中央政策支持的依赖症。 \r\n 东北地区曾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在市场经济的新时代,老旧僵化的国企制度,以及偏重结构单一的资源型经济的弊端日益凸显,所以东北的国企需要改革,但需要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为了弥补一些历史性的欠账,东北国企获得一些倾斜性政策性扶持是有必要的,但又不能完全依赖这些政策。政策性扶持的目的不应是为一些失去竞争力的企业输血,而应是提高本地经济的自我造血能力。地方政府的重点不应是争取政策支持,而应是在简政放权、鼓励创新等方面多下功夫。 \r\n 中国国企改革的大方向应该是明确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把国企培育成独立的市场主体,同时推动国企内部治理方式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以,东北国企改革的重点也和其他地方一致:实现产权明晰,打破各自为政的地方保护主义,改变功能重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局面,引入更多的市场竞争机制,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这既可以增强老国企的竞争力,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变东北地区的年轻人口外流趋势。 \r\n 当前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中央与地方层面的国企改革如能有重大突破,将使国企成为经济增长的新鲜血液来源,然而,如果理顺国企体制、提高效率的改革不能落到实处,国企的产能过剩问题恶化,也有可能加剧经济负担。作为国企改革的示范地区,东北应该通过自我努力,把自身打造为开放与创新的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