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招标与投标网
欢迎访问中国招投标网!  当前时间:
推荐公告
西南大学 - 竞价公告 ...
苏州城北路(长浒大桥~娄江...
2017年度吴江区公路安全...
吴江区庙震桃南段(东方大道...
市妇幼保健院新建妇幼保健中...
苏州市吴江区玛瑙庵大桥改造...
122省道镇江丹阳段(姚庄...
南京地铁运营线路财产保险经...
苏州城北路(长浒大桥~娄江...
[评标结果公示]2017年...
2017年南京市公交专用道...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内容页面

科研改革入深水区 年近千亿资金大重组


 发布时间: 2017-05-26     

一份攸关全国重大科研项目每年近千亿资金立项、执行和监督的完整改革蓝图,终于披露在国人眼前。分散而重复的科研经费将重新整合为五大类目,谁去谁留触动深层利益。

\r\n

1月9日, 当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之际,科技部网站公布了国务院在去年12月25日印发,由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起草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下称《方案》),针对当前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各类型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所存在的申报与投资重复、研究力量分散、评估体系封闭、效率低落等资源配置“碎片化”现象,提出了一张为期三年的改革路径图。

\r\n

这份《方案》,将挑战过去各类型科技资助计划一旦立项后就“只能生不能死”、必须不断投入、但欠缺合理评估机制的现实,还将整并目前分散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各个政府部门下的应用性科研项目,形成科研财政经费按照创新链分配,创新链依据产业需求部署的局面。

\r\n

此一改革,将触动全国中央层级近百个重大科研项目、近千亿研究资金的基本运行和管理逻辑。依照《方案》规划,一个由科技行政部门牵头,财政、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广泛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将会成立,承担起国家重大科研战略任务、行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科研计划布局和资金投入力度等几大环节间的统筹、协调和决策职能,实现政府对科研计划统一管理、整合运用的愿景。

\r\n

同时,政府各部门的角色,也将逐渐从“抓具体科研任务”的历史遗留任务中退场,逐渐将项目的日常管理、资金运用、成果评审、结题验收等具体任务,委托由专业机构执行,并由各个专业机构对实现任务目标负责。而所谓的专业机构,除了可由当前“具配条件的科研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造而来。《方案》还鼓励“具备条件的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参与竞争,推进专业机构的市场化和社会化”。

\r\n

此外,《方案》还将在国家层面,建立“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由科技界、产业界、经济界的高层次专家组成,负责跟踪国际科研前沿成果及产业变革趋势,为联席会议所制定的科技计划布局、重点项目设置、任务分解方案和对于各个专业机构的规范和评审工作,提出咨询意见作为决策参考。

\r\n

在计划执行的监督层面,科技部、财政部将对承担各项计划(专项、基金)专业机构实行“黑名单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对于科技计划的绩效评估,则将透过公开竞争、择优委托的方式由第三方机构进行,并把评估所得结果作为中央财政支持力度的重要依据。而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的审计监督将会加强,所发现的违法行为和查处结果将对社会公开。

\r\n

科技部和财政部还将依据绩效评估和监督检查的结果,对各项科技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凡是完成预期目标或达到设定时限的项目应当自动终止;确有必要延续实施、或者需要设立新计划和重点专项的,则由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论证,再上报联席会议审议报批。

\r\n

《方案》还要求要完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并对各项科技计划的需求征集、指南发布、项目申报、立项和预算安排、监督检查、结题验收等全过程,进行信息管理,还需主动向社会公开非涉密信息,接受公众监督。至于目前分散在各部门、尚未纳入国家层面信息管理系统的项目信息则被要求尽快纳入;未按规定纳入者,则不能再申请中央财政资助的计划项目。

\r\n

资金渠道整并为五大领域

\r\n

1983年,中国设立了第一个为解决各行业发展瓶颈、突破经济生产技术问题的中央层级科技投资大型项目─“‘六五’科技攻关计划”。此后,星火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陆续设立,形成了近百个分散于不同部委系统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催生了包含超级水稻、航空载人、天河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嫦娥登月工程、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等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重大科研项目。

\r\n

然而,分散在40多个国家机关的各类计划(专项、基金等),被《方案》认为存在“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等现象,资源配置“碎片化”问题突出,“不能完全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方案》指出,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则是“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分类资助”的方式不够完善。而在不同时期、依照不同研发需求陆续设置的项目,不但单一部门的支持力度有限,资金投入的环节也只能锁定创新链条中的某个阶段,无法覆盖全产业链的动态需求。

\r\n

在前述背景下,分散于各个系统、缺乏宏观统筹的科研项目成果,在集成转化为实体应用技术,乃至于投入商业化生产时,不仅衔接难度大,也不易因应国际产业趋势的变化,对研发方向及时做出适切调整。

\r\n

因此,在这份《方案》中,准备将现行近百个“九龙治水”、迭床架屋的项目资金渠道,整并为五大类别的科技项目(专项、基金等)。这五大类别分别是:

\r\n

一,以资助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探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r\n

二,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产业化目标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r\n

三,攸关国计民生的农业、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健康领域重大公益性研究,和攸关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和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则均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范畴;

\r\n

四,为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以及通过风险补偿、创投引导,为财政资金撬动杠杆作用的“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

\r\n

五,为支持创新人才、优秀团队、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而设置的“基地和人才专项”。

\r\n

按照《方案》规划,政府将通过撤、并、转的方式,大幅减少目前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申报的科技计划的数量,但不包括“对中央级科研机构和高校实行稳定支持的专项资金。”

\r\n

针对企业创新活动的资金需求,《方案》要求需对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商务部管理的各项创投基金、政策性引导计划、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专项基金等进一步明确定位、分类整合,避免交叉重复。

\r\n

《方案》还指出,要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技术创新领域,“形成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补偿等政府引导的支持方式”;政府则要透过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方式,落实“支持科技创新的普惠性政策”,激励企业自身加大科研投入。

\r\n

此外,在科研活动所需的设施、器材、信息库等配套条件方面,《方案》也提出要“合理归并”科技部、发改委所管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并提高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开放共享程度,“促进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实现跨机构、跨地区的开放运行和共享”。

\r\n

在实施进度上,《方案》要求在2014年,需选定5至10个重点专项进行试点,按照新的五大类别计划进行优化整合,整合的方式需在2015年的财政预算中体现。

\r\n

在2015年2016年间,则需基本完成各项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按照五大领域进行优化整合的工作,形成新的管理机制和组织实施方式;基本建城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实现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实施和预算配置的统筹协调;建成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并向全社会开放。

\r\n

到2017年,《方案》要求,在经过三年的改革过渡期后,各项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将全面按照优化后的五大类别计划运行,“不再保留优化整合之前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经费渠道”。

\r\n

据《科技日报》报道,一位内部人士在受访时表示,这套《方案》“由于触碰了各部门权力和利益格局,它将对中国未来的科技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前面也许是未知和阻力,但改革的方向不会改变。”。

\r\n

科研改革组合拳

\r\n

回顾2014年,中央政府连续推出了一套涉及科研体制全局改革的“组合拳”。

\r\n

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为本次《方案》的实施内容,擘画了宏观目标;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正式开通,使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进一步走向公开问效和透明问责。

\r\n

6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试图遏止院士评选和利益挂勾乱象,使其回复学术评价和荣誉本质。

\r\n

7月,科技部、财政部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下,开始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共同起草《方案》文件。

\r\n

9月,《方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进行审议。

\r\n

10月,《方案》在10月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审议通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则通过《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着重解决中国大型科学仪器年均工作机时1157个小时、对外服务律仅有10.6%(2013年数据)的供需不匹配症结。

\r\n

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r\n

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中关村试点政策推向更大范围;12月25日,《方案》全文由国务院正式发布。

\r\n

据《科技日报》报道,这套《方案》的设计之初,曾考虑仅在现有格局下进行调整,将大计划的全链条打通、对小计划进行整合归并,避免同质性研究,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联动。但最终《方案》的改革力道强度、着眼点的高度和所涉层面之广,则远超《方案》起草初期的设想。

\r\n

在科技部网站刊发的《方案》政策解读文章中提及,在起草过程中,科技部、财政部等两部门,曾前后召开多次座谈会,书面征求了50个不同部门(单位)的意见,并对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实施的路径和具体措施达成共识。而《方案》草案先后历经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审议,“并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意见,不断修改完善”,最终才确定《方案》的文本。

\r\n

着眼今后,一线科研人员是否将从为获挹注而多头申报、疲于应付各类评鉴、耽误大量工作时间的困境中稍获解脱?而过去科研单位为争取项目资源而广泛存在的“跑部门”现象,是否会在《方案》施行后,变相转为向各个专业机构进行游说和利益交换,还犹待第三方监督、专业机构准入门槛和定期评鉴规则的进一步细化。

\r\n

在1月9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近年来中国在科技技术上遇到的“天花板”越来越多,技术引进门槛越来越高。因此,必须更加注重原始创新能力,“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协作贯通”。特别是基础研究大多属于公共产品、是短板,“国家财政无论多么困难,都将持续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同时还要加大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社会资金与政府基金合作,形成全社会共担机制”。

\r\n

李克强说,“如果说万众创新的潮流推动中国这艘大船行稳致远,那么改革就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更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条件”。他重申,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桎梏,方能让各类主体的创造潜能充分激发,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