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通农田水利 “最后一公里”的攻势下,多地兴修设施的热情高涨。近日,安徽水利厅宣布将投入100亿元,欲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r\n 《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宣布百亿资金攻坚农田水利建设的,还有广西、黑龙江、河南、山东等省份。 \r\n 水利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37亿亩,仅占耕地面积的51.5%,还有近半数的耕地是“望天田”,缺少基本灌溉条件。 \r\n 水利欠账情况严重。对此,山东省预计在今冬明春投入300余亿元,开工续建4.5万项水利工程;安徽水利厅宣布将投入100亿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 \r\n 记者梳理发现,打通农田有效灌溉与节水灌溉路径,成为多省水利建设投资的重点环节。 \r\n 按照部署,山东将重点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防洪抗旱工程等。 \r\n 不过,产权主体、权责界定不清晰,长期成为农田水利干涸在“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原因。 \r\n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记者,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主要依靠村集体,当时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然而近30年来,由于农村集体力量小,没有经费和主动性去建设,不少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 \r\n “一条农渠会经过很多农户和农田,产权难以界定,谁来投资、谁来管护都无法落实”,在李国祥看来,造成目前瓶颈的关键原因是收益主体、责任主体不明确,应当创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在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时,这些新型主体自身有需要,也有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由他们牵头建设、并享受国家补贴。 \r\n 眼下,农田水利的产权改革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议题。在前不久水利部、发改委、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鼓励和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多部委联合启动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之后,记者发现,多省在其百亿投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中,均将“明晰产权、明确权责”作为项目实施计划。 \r\n 在安徽,今冬明春即将开始的农田水利建设将按照明确事权、改革产权、多元投入、建管结合的原则,探索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使用权交易平台试点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