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卜凡 \r\n 实习记者 王玥 南宁、贵港、梧州、肇庆、广州报道 \r\n 24岁的张少华望着工棚外下个不停的雨,面带愁容。不远处的大园桥主体已经完工,桥上散落着各式用以最后平整桥面的工具。 \r\n 虽然只是百米小桥,但位于广西梧州蝶山区龙湖镇塘源村与广东封开县江川镇界首村交界处的大园桥,跨越的却是广东、广西两省区的界河,也是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启动项目。 \r\n “这座桥的政治意义或许大于其本来意义。”该试验区的工作人员曾对记者笑言。 \r\n 张少华不久前来到工地专门做路面,干一天活挣100元,下雨不能干活,也就没钱。只是,他不知道的是,即使不是因为雨天,这座桥的进度也已经有些落后了。按照2012年10月开工时的设想,大园桥应该在去年年底完工。但“跨界”合作,难度似乎超出预期。 \r\n 不过,这样的局面很快有望扭转。7月中旬,国务院批复《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下简称《规划》),两省区运作一年多的珠江-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也有望借势很快成立正式的管委会。 \r\n 《规划》是我国第一个横跨东西部、以流域经济合作为主题的区域规划,赋予珠江-西江经济带 “区域协调发展”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的国家使命。 \r\n 回顾《规划》出台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背后是广西谋求区域发展、决心“向东看”的区域发展战略转向,也是广东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的迫切要求。而对贯穿两广的那条江水来说,期待的是上下游的人们能够协手,还它本来的青绿。 \r\n 珠江-西江经济带已然起航,这艘大船将载着两广走向何方,人们正拭目以待。 \r\n 1. 西南中南重要增长极 \r\n 协同发展、实现区域均衡则成了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核心使命。 \r\n 这一区域,横贯两广,上联云贵,下通港澳,是“珠三角”地区转型发展的战略腹地、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大通道,也是面向港澳和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地带。 \r\n 但这一区域也囊括了北回归线上下几乎最富和最穷的地方:2013年,广州的人均GDP约为12.05万元,而同一纬度上、千里之外的贵港仅为1.8万元,相差6倍不止。 \r\n 因此,协同发展、实现区域均衡则成了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核心使命。《规划》在2020年展望中提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要以年均增长9%的速度,从2013年的63000元提高到不低于11.53万元,近乎翻番,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的重要增长极”。 \r\n 从全国范围看,跨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政治稳定的重头戏,被赋予了“稳增长”的现实意义。今年以来,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已先后进入中央的顶层设计。 \r\n 在此格局之下,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印州教授认为,包括珠江-西江经济带在内的“泛珠合作”,与京津冀一体化以及长江经济带相辅相成,凸显出中国北、中、南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 \r\n 此外,广西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处处长李世泽还发现,“共建生态廊道”也被放在了产业发展前面。“这在以往的区域经济规划里面,是十分罕见的。”李世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生态嘛,以前都是作为产业的约束性指标,放在后面的。” \r\n 在《规划》的战略定位中,珠江-西江经济带是“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即,要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统筹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兼顾上下游地区发展需求,在生态环境联保联防联控、资源有偿使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岸线资源机缘利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 \r\n 显然,这契合了当今中国“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的理念;也是珠江流域上下游的整体诉求。珠江-西江承担着为澳门乃至半个珠三角供水的任务,也涵盖了广西60%以上的县级集中饮用水取水水源地,可谓生命线;另外,据广西环保厅统计,广西在经济带内有自然保护区43个,占全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r\n 2. 彭清华入桂 力促广西向东融入珠三角 \r\n 既要加快以南北钦防为组团的北部湾区域城市发展,也要积极支持西江经济带城市快速提升,实现“双核驱动”。 \r\n 所谓“双核驱动”,即将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确立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抓手。 \r\n “双核驱动”最早由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去年年初的全国“两会”上提出。彼时,他刚履新广西,首次作为自治区统帅参加全国人大广西团全体会议。 \r\n “从广西的情况看,‘双核’还谈不上,‘单核’也尚未形成,没有一个有较强经济辐射功能和带助能力的经济中心城;从发展战略上,我们既要加快以南北钦防为组团的北部湾区域城市发展,也要积极支持西江经济带城市快速提升,实现‘双核驱动’,为推进广西跨越发展打造更强劲的引擎。”彭在是次会议上表示。 \r\n 不夸张的说,这意味着广西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向。 \r\n 就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改革开放以后,广西由于边境战事,开放发展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提出“要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广西经营的都是这条“西南出海大通道”。 \r\n 虽然在这期间,广西修筑了公路、铁路,特别是下大力气构筑了防城港、钦州、北海的港口,但尴尬的是,直到2013年,三港物流总量仅及广东湛江一个港口。大西南货物往往宁可远走广州、深圳、上海,甚至连云港,而不近走北部湾。 \r\n 这其中有北部湾港口条件、航线班轮条件、管理服务水平、集疏运体系等不足的原因,但也有这些地方本身经济薄弱的影响。“北钦防没有工业,送货来的车没有回头货,物流成本就高了嘛。”一位在广西经营公路物流的企业主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说。 \r\n 当年这三地的工业薄弱到什么地步?广西一位老港航人、现任贵港二线船闸工程建设指挥长的陈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1990年代他曾在防城港修建码头,发现当地第一大企业是防城港港口,“第二大企业居然是个大排档,叫广州酒家!” \r\n 2004年以后,广西继续“海上突围”,开始在北部湾地区实施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r\n 2006年,时任自治区书记的刘奇葆提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战略;2008年,主要涵盖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的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边陲广西获得的首个国家战略支持。 \r\n 在北部湾战略支撑下,北部湾四市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北部湾经济区临海产业从无到有,正逐步形成石化、钢铁、电子信息、核电、轻工食品、生物制药等临海产业集群。 \r\n 至2012年,北部湾就以占广西不到1/5的土地、1/4的人口创造了1/3的经济总量、2/5的财政收入和1/2的进出口总额,成就斐然。 \r\n 2014年上半年,北部湾经济区保持较快发展,各项经济指标继续领跑广西。上半年,经济区GDP实现2284.72亿元,同比增长10.3%,高出广西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其中,北海、防城港、钦州三市GDP同比增长分别为16.1%、12.1%和11.9%,分列前3强。 \r\n 然而,这其中不乏隐忧。 \r\n 东盟之于北部湾,被广泛解读为当年港澳之于珠三角。2010年正式启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我国与东盟国家唯一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北部湾经济区无疑是分享自贸区红利最为便利的地区,也是推动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平台。 \r\n 然而,一来南海时有摩擦,今年上半年越南甚至爆发大规模反华事件;二来,东盟各国与广西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趋同性,互补性不强。“说白了,就是难兄难弟,你想找他借米,他还要找你借锅。”广西一位政经分析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形容。 \r\n 直到曾在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任职10年、最终以中联办主任之职调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彭清华入桂,已经建设北部湾数年的广西,终于旗帜鲜明地表示,不仅要“向南看”,也要“向东看”了。 \r\n “一江春水,连云贵湘粤;半挂云帆,达港澳东盟。”在提出“双核驱动”战略之前,彭清华刚刚在广西过了第一个春节,他在贺岁微博中这样写道。 \r\n 用上述政经分析人士的话说,“这是广西终于决定要与先进生产力靠拢了!而且‘一把手’在香港任职多年,那边的资源应该也很多。” \r\n 3. 胡春华振兴粤东西北 \r\n 在广东提出振兴粤东西北、广西向东主动融入“珠三角”的背景下,两广合作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就水到渠成。 \r\n 至于成效为何一直不大,固然有上述广西自身战略选择的问题,但广东的态度也有疑虑。 \r\n 典型的案例是高速公司,南宁到广州的高速公路。公开资料显示,南宁到梧州段早在2008年底就全线通车,然而由于广东这边要修的、梧州苍梧到广东云浮河口段迟迟未能修通,所以南宁到广州的高速直到2010年6月才最终通车。 \r\n 还有南宁到广州的高速铁路。目前广西境内已经通车运行,但由于广东境内工期落后,全线通车要到年底。 \r\n 实际上,在广东看来,这些通道开通滞后,很大程度上是由广东本省省情所致。长久以来,广东的引擎和核心是“珠三角”,而包裹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则是粤东西北山区12地市。这些地市经济状况、城市面貌普遍不如与之接壤的其他省份的城市。这也好理解,“周边省份把跟广东接壤的地方作为前沿来发展,可是我们这些地方对于广东却是后发展的边区。”肇庆市一位政府官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r\n 故而,在他看来,广东对接周边省份的路相对滞后,不应当理解为是广东的“故意”,而是当地心有余而力不足。 \r\n 事实上,自胡春华履新广东后,正在着力解决这种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提出振兴粤东西北的省域均衡发展战略。 \r\n 在广东提出振兴粤东西北、广西向东主动融入“珠三角”的背景下,两广合作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就水到渠成。 \r\n 4. “对价”:湛江茂名纳入北部湾战略 \r\n 广东也希望借支持珠江-西江经济带示好广西,从而让广西的北部湾经济区带上广东粤西的湛江、茂名一起发展。 \r\n 去年8月,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和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带队的高规格党政代表团到访广西时曾表示: “广东将全力支持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也希望粤西地区的湛江、茂名能够融入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当中。” \r\n 对广东而言,加入《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除了直接带动粤西北地区发展之外,也将为珠三角争取更大的经济腹地。 \r\n 在今年全国两会广东开放团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发改委主任李春洪表示,沿珠江西江通道在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中很重要,国家在新的区域经济带和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布局中,应该增加沿珠江西江通道作为横纵之一。 \r\n 在李春洪看来,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可以更好地发挥珠三角龙头带动作用,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让该区的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与西部地区的资源、能源、生态、劳动力等优势互补。 \r\n 此外,珠江西江“黄金水道”开通后,广东佛山、肇庆及珠海能够承接大西南货物转移;而如果把视域放得更宽一些还会发现,以广州为龙头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将强化广东在泛珠合作中的资源整合顶层地位。 \r\n 在这些宏图背后,对于广东而言,积极介入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还有一个重要意图是保障上游稳定的清洁来水。2003年,西江上游由于干旱来水较少,珠江三角洲咸潮涌入,1500多万人饮水安全受威胁。而就在去年,西江上游支流贺江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也震动珠三角,为此,广西自治区书记彭清华曾专门向广东道歉。 \r\n 曾深度参与编制《规划》的广西官员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坦言,规划编制中,广东最关注的是生态,而广西最关注的是发展。“广西是要填饱肚子,广东是要研究怎么吃好。” \r\n “上游要发展,必然带来一些环境问题,过去广东只能是拜托广西加大环境监察,但今后在流域的统一规划下,可以使得上下游产业更合理布局,从而减少环境问题。”广东水利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r\n 5. 总理的“流域经济学” \r\n 随后李克强到访广西,提出 “把广西打造成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意图,被认为是该《规划》出台的“临门一脚”。 \r\n 在2008年广西提出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战略后, 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加快西江黄金水道开发,提高通航能力,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抓紧研究制定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r\n “这就好比是先修了路,然后开始琢磨怎么通过这条路带动沿线致富。”在广西“黄金水道”办工作多年的某部门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r\n 2012年,广西正式出台《广西西江经济带总体规划》。此后,广西官员也曾在多个场合向高层进言,希望能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最后还是被否了,上面认为,已经不可能再为单独一个省出台国家层面的规划。”上述负责人回忆说。 \r\n 此路不通,广西遂谋划将广东、乃至云南贵州纳入规划。2012年12月,在海南召开的第八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提出,滇黔桂粤港澳要加强沟通合作,联合争取国家发改委牵头在国家层面组织编制《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r\n 紧接着,广西在2013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了“加快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提案。该提案随后从全国政协收到的近6000件提案中脱颖而出,被列为当年五件重点督办提案之一。 \r\n 去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的2013年区域规划审批计划中,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在7个计划审批的区域发展规划中排名第一。 \r\n 随后李克强到访广西,提出 “把广西打造成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意图,被认为是该《规划》出台的“临门一脚”。 \r\n 据广西自治区主席陈武向媒体透露,李克强当时已经表态支持这一规划,并指示两广尽快编写上报。 \r\n 事实上,在今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就提出要“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这一信号又给珠江-西江经济带吃了一颗“定心丸”。 \r\n “今年7月8日,李克强总理签发了规划,与他去年来广西、并对珠江-西江经济带表态,刚好是同一天。”曾全程参与规划编写的一位广西政府官员回忆说。 \r\n 6. 6300亿基建“大会战” \r\n 随着《规划》出台,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三箭齐发”:基建、产业发展和制度探索。 \r\n 首先打响的是一场由广西掀起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文章开头提及的大园桥所要连接的梧州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塘源一号路工程,便是这场总投资6300多亿元的大手笔基建的一朵浪花。 \r\n 广西自治区主席陈武在“大会战”启动仪式上说,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3年左右时间,举全区之力开展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首先是为了适应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新形势、新要求的迫切需要。 \r\n 《实施方案》中设定的目标是,要在3-5年内,实施重大航运过船设施及航道、重大航运泊位、“市市通高铁”工程、“县县通高速”工程、重大民用机场工程等12大类166个项目。到2017年底,实现基本建成西江“一干三通道”上的航运过船设施、基本建成重点产业园区及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强重大水利枢纽和灌区以及城市供水水源建设等八大目标。 \r\n 足额筹措会战项目建设资金,是确保实现会战目标的关键。据广西自治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治区将整合本级财政性资金对会战项目予以支持,同时通过争取国家补助、地方财政配套、申请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招商引资等多渠道、共同保障会战项目的建设资金需求。 \r\n 接下来,广西自治区将会另文下达补助资金筹措方案以及对会战项目具体资金安排额度。 \r\n 7. 粤桂合作试验区为先导的产业发展 \r\n 除了基础设施“大会战”,产业迁移是此次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内容,也关系着其最终成败。 \r\n 按照《规划》意图,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作为发达地区的“珠三角”和上游欠发达地区需要建立协同发展机制,产业布局方面更加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r\n “珠三角”近年各类要素成本上升,而广西有着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及土地供应。《规划》出台,让广西对承接更多的珠三角产业转移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广西商务厅在对《规划》的解读中指出,珠江-西江经济带要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深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和主要载体,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广东与广西产业的有效对接。 \r\n 广西自治区更是在今年顺势推出“加工贸易倍增计划”—— 从2014年开始,争取用3年时间全区加工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较2013年实现翻番,争取用5年时间加工贸易占外贸进出口比重达30%。 \r\n 4年前就着手谋划建立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则是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迁移的先导性试验工程。此次,《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就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单独成节进行了表述,提出支持试验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r\n 该试验区以广东肇庆和广西梧州两市交界为中轴,肇庆封开城西北、梧州白云山以东、沿西江两岸布局,双方各划50平方公里,作为建设区域。其中,两市交界处西江南岸的10平方公里作为启动区已经开始建设。文中开头提到的大园桥工程,就在这里。 \r\n 目前,梧州方面由于基础较好,已经与20余家企业谈妥了入园合作,这其中90%都是来自广东,也不乏中兴通讯、比亚迪等知名企业。“我们马上还要到深圳去开招商推介会。”8月13日,梧州“粤桂办”副主任张进生听说记者是从深圳来时说。 \r\n 除了瞄准广东产业向西江经济带转移,《规划》还明确表示,支持地方研究制定区域性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在条件成熟时“把港澳与广东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加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的先行先试政策适用范围逐步扩大到该经济带”。 \r\n 广西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广西正争取在金融服务、环境保护、旅游服务、建筑服务、交通运输服务等19个领域全面向港澳更深层次开放,CEPA先行先试政策延伸至经济带,对广西意义重大。 \r\n 在金融政策方面,《规划》还提出大力推荐广西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研究设立珠江-西江产业投资基金。 \r\n 8. 探索省际间横向生态补偿 \r\n 发展只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一方面,中央政府也希望其在制度探索方面取得突破。 \r\n 在《规划》的保障措施章节,关于强化政策支持的第一条,就提出要“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推动建立省际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r\n 实际上,这也是粤桂之间讨论过多年的老问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建三介绍,过去二三十年来,在珠江、西江区域的生态补偿方面尚没有形成很好的机制。“以前没有中央这个平台,广东、广西这两个省区是很难坐下来谈。” \r\n “广东方面认为,已经通过各种税收上缴,并由中央转移支付给广西,支付了相当的生态补偿费用,如果再单独给,广西是不是就得了两份?”广西一位官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了这其中的难点所在。 \r\n 此外,探索跨行政区域联合开发机制,也是此次西江经济带制度探索的重要课题。 \r\n 在粤桂特别试验区的合作机制方面,粤桂双方正在考虑由两省(区)政府共同组建试验区管委会,双方政府按同等比例出资成立投资开发公司,试验区产生的税收和其他收益由两省(区)各占50%分享等多种具体实施措施。 \r\n “具体的实施方案已经形成,我们广西方面已经在广泛征求意见,希望能够在10月份的泛珠大会上,与广东共同签署。” 梧州“粤桂办”副主任张进生说。 \r\n 9. 不可忽视的市场信号:粤企入赣不入桂 \r\n 然而,“规划不能包打天下”。高层希望的“珠三角”产业沿西江经济带向广西转移的意图如何成为市场选择,值得深究。 \r\n 过去数年,让广西颇为落寞的是,虽然两广比邻,且历史渊长、人文相通,但珠三角“腾笼换鸟”大潮中,更多的企业迁往了江西等地——其中,尤以赣州为盛。 \r\n “我印象当中,看到一个广东做的调查,70%-80%的企业都往那边去了。”杨鹏说。 \r\n 记者连日走访发现,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r\n 第一个关键因素,是以高速公路为核心的交通便利程度。粤赣高速在2005年已建成通车,由赣州到“珠三角”东岸的深圳等城市仅需3小时。但此前提到的、由南宁至广州的高速在2010年才通车,在这条高速没有开通之前,桂东的梧州、玉林等城市到“珠三角”通常要六七个小时。而这条高速公路晚通车的这五年,正好是“珠三角”东岸企业外迁的最密集时期。 \r\n 第二个因素涉及的是政府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赣州早在2007年就大规模前往“珠三角”“抢”转移项目;2008年,更是把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第一城”作为发展战略,并向外派出千支招商小分队;2009年,该市又出台政策,力争让赣州的综合商务成本降到低于周边地区5%至10%的水平。 \r\n 与此相对的是,广西在这方面力度稍弱,主要力推的也不是离广东最近的桂东城市。南宁统计局也曾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广西毗邻‘珠三角’,但这几年‘东靠’的主动性不够,‘借强取势’不足,甘当配角的心愿不强烈。” \r\n 另有据可考的是,商务部自2007年开始鼓励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并遴选了9个城市作为重点城市,南昌和赣州已经在列。但香港贸工局在2007年底所做的《承接“珠三角”加工贸易转移 内地重点城市投资环境评估》报告中认为,对“珠三角”的港资企业来说,除了商务部建议的赣州和郴州外,广西作为泛“珠三角”成员之一,其北海和玉林地理靠近广东,政策上仍能开展限制类加工贸易,因此优势也很突出。 \r\n 然而,2008年,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国家重点承接地中,广西入选的城市是南宁和钦州。直到2010年,桂东的梧州和北海才被认定为第三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国家重点承接地。 \r\n 第三个因素,则是“人”的因素。香港贸工局多年对“珠三角”港资企业外迁做跟踪研究,并积极走访主要的迁入地、了解当地投资环境。在2011年,该局对广西作为产业承接地的研究中,曾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广西工人的工资较‘珠三角’低20%至30%,但招工不足的问题近年开始出现。当地的劳动力主要是靠本地或附近县乡的人口,但年轻一代的工人流失率非常高。而从沿海地区回流的工人平均年龄较大,拼搏心态较弱,生产力较‘珠三角’的工人低。” \r\n 记者注意到,这是该局在众多投资环境分析中,几乎是唯一一个提及劳动者拼搏心态较弱、生产力低的一个。 \r\n 广西一家从“珠三角”转移来的玩具企业主反映,由于当地工人的生产力较差,需要聘请较多的工人才能达到以往在“珠三角”厂房的相同生产量,所以实际工资成本与“珠三角”相差不远。 \r\n 这与杨鹏的研究相吻合:“广西2007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才10.9年,也就是刚初中毕业,这大大影响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r\n 换言之,规划落实要靠人,发展最终要靠人。“除了要加强基础设施对接、着力制定各类产业政策,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广东产业转移之外,广西需要下大力气提高劳动者素质,自治区的高等学府还要争取与高水平的高校合作。”杨鹏认为。 \r\n 事实上,在令人瞩目的基础设施“大会战”和加工贸易倍增计划之外,广西今年上半年在教育领域还提出了“双千计划”——到2017年,筹措1000亿元以上资金,新建1000所以上学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让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2年。 \r\n 这能否改变目前广西在“泛珠三角”地区人力资本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最终改变广东企业迁移路径、为珠江-西江经济带腾飞插上翅膀,尚需时间的检验。(编辑 刘玉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