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亚和印度将成为未来工业机器人增长最显著的区域。”在昨日召开的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国际机器人联盟(IFR)主席Arturo Baroncelli如此预测。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则预期,力争在2020年将中国的工业机器人的密度数据提升至100。 \r\n机器人行业潜力巨大 \r\n 本次论坛吸引了包括IFR、工信部、863机器人技术主题组,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机器人行业性组织在内的多方参会。 \r\n Arturo Baroncelli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工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为58,而中国还不到30,“低密度和可见的高人力成本、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将使中国机器人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huge potential)。” \r\n 作为主管部门负责人,工信部工业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从产业趋势上谈了自己的观点。去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不过其中只有约四分之一为国产。因此,他对中国机器人行业协同创新的问题十分关注,并表示将加强顶层设计,“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十三五’相关产业规划,预计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体系要具备3至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8至10个产业配套集群,机器人密度达到100以上。” \r\n 这个目标有点大。但记者身旁的一位来自投资机构的听众对此十分有信心,“这是个没有天花板的行业。” \r\n 具体到短期行业规划,王卫明表示,今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简称04专项,即高档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与工具集研发及典型产品应用)将重点支持机床机器人,同时将重点推进在汽车发动机、航天、航空、船舶、民爆等六个行业自动化车间的应用。 \r\n 863机器人 技术主题组组长、哈工大机电学院院长赵杰教授指出,中国机器人行业除了外国产品占据主要份额外,国产产品以坐标型、平面多关节型为主,而多关节型以外资产品为主。在应用上国产机器人则以涂层居多,相对焊接基本被外资产品垄断,“这说明我们的产品还主要应用于性能要求低的领域,所以产品的附加值还比较低。” \r\n 赵杰透露,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上,中国企业也开始拥有话语权,“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等产品开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在一些机器人产品上应用。” \r\n下一代机器人研发获重视 \r\n 在中国机器人行业奋力追赶的同时,国际有实力的制造业大国也没有闲着。除了一直高调宣布要吸引制造业回流的美国以外,王卫明也透露,欧洲已启动了大型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代号“火花”,总投资高达28亿欧元。 \r\n Arturo Baroncelli同样指出,全球范围内的自动化进程正在加速,推动因素包括节能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更多企业注重打造全球竞争力等。 \r\n 在下游行业方面,Arturo Baroncelli认为,食品饮料、制药和医疗服务、生物医学领域将会成为下一个机器人应用的热点。在会后的单独交流中,他告诉记者,一些工业领域机器人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95%,而这三个领域目前的机器人使用比例还很低,“这些行业的企业很快会意识到,如果不提升机器人的使用,公司将面临生存困境。” \r\n 对于未来行业的发展,专家们也都给出了前瞻性的意见。德国机器人和自动化协会会长帕特里克·施瓦茨坎普夫认为,未来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人机协作和服务型机器人上面。 \r\n【相关阅读】 \r\n工信部酝酿连环新政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 \r\n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目前工信部正在从顶层设计、标准体系、资金扶持等五个方面着手推进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r\n机器人全球最大市场几被外资垄断 \r\n 虽然中国日前已经晋升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但是所面临的自主品牌薄弱、核心零部件研发滞后、产品认知度与附加值低、低端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却日益突出。 \r\n 注重发挥“磁石效应” \r\n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一样既要取决于微观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取决于整个产业磁力的强弱以及国家和地方在政策扶持方面的辐射范围和保持状态。 \r\n 机器人大规模普及还需“私人定制” \r\n 机器人要在工业领域得到大规模普及,关键在于下游数量众多的项目承包商(即系统集成商)成套解决方案的能力如何,也即能否满足生产企业的“私人定制”服务。 \r\n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水平提升 \r\n目前国内大部分知名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均已实现控制器的自主生产,在核心零部件上取得了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