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全市人民关注的《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日前顺利获得了省政府的正式批准。这是一部指导淮安未来城乡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对淮安城乡今后20年乃至长远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伴随着这轮宏伟规划的诞生,淮安的历史又将翻开新的一页,城乡发展又将迎来新的嬗变,步入新的辉煌。 \r\n\r\n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伴随艰辛。为了把淮安建设成为受人尊敬的富庶之城、令人向往的美丽之城、群众满意的幸福之城,为了经典规划的庄严承诺,市规划局与规划编制单位通力合作,历经三载,走过了一条筚路蓝缕的修编之路。 \r\n 聘请一流编制单位 \r\n 我市上一轮淮安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历经七年的实施,对淮安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到2007年底,我市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增强,顺利实现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江苏省文明城市的创建目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顺利通过国家考核验收,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力得到迅速提升,淮安已全面进入了工业化的起飞期、城市化的加速期和外向化的提升期。 \r\n 随着城乡的快速发展,我市上一轮总规在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目前淮安仍处于江苏省既有政策概念的低谷区,城市规模制约进一步成长,城市空间发展缺乏弹性,城乡发展的二元化矛盾突出,中心城市主体功能区建设相对滞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明显……为此,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底决定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r\n 淮安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后在全国率先修编总规的省辖市,面对省委、省政府提出“将淮安培育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市规划局抢抓机遇,高起点谋划淮安跨越发展的新蓝图,努力让新一轮总规成为全国省辖市规划中的典范。 \r\n 一流的规划需要一流的规划编制单位。通过国际公开招标,最终市政府决定委托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修编工作。中规院对此十分重视,国务院参事、全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王静霞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教授亲自担任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总顾问,项目组成员为承担过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广州、成都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原班人马,北京大学、北京气象中心等单位专家也加入到修编研究工作中。此外,还邀请了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内知名交通专家杨东援教授和建设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分别对《淮安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及《淮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两个专项规划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总规修编的调研、论证、纲要、成果等每个阶段,都邀请了专家点评,听取各界意见,力求修编成果能符合淮安实际,符合发展潮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后人的评说。 \r\n 深入做好前期研究 \r\n 修编淮安城乡今后30年的新一轮总规如何引领着淮安在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实现新的跨越,如何将500多万淮安人的殷殷期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合力?总规修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做好前期调研,通过对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海量信息的分析,才能提炼形成一个个高度概括、深刻科学的理念。 \r\n 对此,市委刘书记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尊重规划就是尊重科学、执行规划就是依法行政”,总规修编要坚持走“大家规划、名家设计、专家点评、富家开发”之路,以经典规划为龙头引领特色城市建设;要充分吸纳专家智慧,进一步修改完善好城市总体规划,用实际行动把专家语重心长的嘱托、富有远见的指导落实到位。新一轮总规要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解决好城市和区域系统发展的有机协同问题,提高城市体系规划和布局的质量;从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及淮安的市情特点出发,进一步科学界定淮安的城市性质、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使修编后的城市总体规划更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以便在全市范围内大手笔、高标准地推进城镇建设,构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优势。 \r\n 当视角切入宏大的时代背景,你会发现“五个机遇、一个需要”让淮安总规修编箭成为亮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格局变化的机遇,江苏沿海开发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长三角城市空间结构由多层级向扁平网络化转变的机遇,提升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新定位的机遇,由交通设施优势向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转变的机遇扑面而来;由行政体制推动下的“三淮合一”向功能要素支撑下特大城市建设转变的迫切需要刻不容缓。 \r\n 思路决定出路。经过深入分析研究,市规划局将本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思路确定为:以策应国家和全省发展战略为机遇,充分发掘淮安资源禀赋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具有淮安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坚持生态优先,统筹城乡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名城保护与塑造特色相结合,尊重历史文化,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特色化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与长三角经济圈、沿海开发区域的合作,实现共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引导城乡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的作用。 \r\n 不断升华新的理念 \r\n 总规修编既要把握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是一次艰辛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抓住重点、突出亮点、打造经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规划师陈锋认为,本轮总规修编重点在于:一是分析研究淮安在新区域发展格局下的城市目标定位,制定符合淮安实际的城市发展战略。二是坚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研究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协调产业布局与空间布局的关系。三是强调综合交通先导原则,构建大交通格局,协调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关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四是突出淮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在更大的城市空间框架下构建彰显城市特色、提升文化品质的人居环境空间体系。五是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研究,提升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六是着眼规划的可操作性,探索当前体制下的制度创新。 \r\n 从2007年底率项目组入驻淮安的中规院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副所长、高级规划师彭小雷也坦言,突出的城市特色、高水平的规划形成淮安未来发展的突出的比较优势是总规修编的根本所在。他说,他们以区域分析作为认识淮安、规划淮安的切入点,目前,淮安已经实现了江苏省提出的“苏北腹地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在国家发展战略从以城市为主体转向以区域整体发展为主体的新的发展背景下,淮安应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的国家重点发展地区,提出“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新的发展定位。在新的发展定位下,淮安将承担更多的区域职能,产业职能和综合服务职能都将得到大大提升。基于此,规划提出“组团发展、轴带整合”的发展模式,将中心城区功能布局沿东部新兴产业发展轴、中部城市服务功能轴和西部特色产业发展轴三条轴线布置,强化分别为盐河现代物流产业带、古黄河生态功能带、里运河文化景观带和苏北灌溉总渠田园风光带在城市中的作用,发展中心组团、淮阴组团、清浦组团、开发区组团、楚州组团、黄码组团和南部组团,形成“三轴四带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r\n 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居民提供一个宜居宜业的优良空间。基于此,本次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将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相结合并贯穿于市域、规划区和中心城区的各个规划层面,在城市用地布局中强化绿地、水系和开敞空间的布局,重视对供市民游憩的自然生态开敞空间、滨水开敞空间、各级城市广场和城市绿地等各类开敞空间的组织。同时,本次规划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作为重要的交通发展政策之一,提出包括轨道交通、快速公共交通、常规公共交通、出租车交通、学生班线、超市班线、水上公共交通等多模式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体系。这将有力改变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大大方便市民的出行。 \r\n 反复征询各方意见 \r\n 总规最终成果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也得益于贯穿总规修编工作始终的阳光规划机制。关于城市定位的几易其稿便可见一斑。 \r\n 新一轮《总规》将淮安城市性质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这短短数十字的表述出炉是一个何其曲折的过程。围绕着江苏省重要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等焦点,其间几易其稿,历经无数次的争论,真可谓字字珠玑,也反映出淮安人积极开拓新的视野,实现由过去囿于苏北腹地到自动融入长三角区域意识质的飞跃和新的跨越。 \r\n 从总规修编之初,到最终成果出炉的每个环节,市规划局都采取“阳光规划”的办法,不但邀请专家论证,而且通过淮安日报、淮海晚报、网站、规划展示馆等各种渠道面向社会各界反复征询各方意见。特别是在总规公示期间,社会各界的赞誉之声和建议之言如雪片般纷至沓来。 \r\n 家住清浦区的一位市民认为,《总规》纲要中远期规划清浦西区的工厂全部搬迁,这些企业都是淮安的利税大户,对于它们的搬迁希望能早做准备,现在就要严格控制它们的改造项目及新项目,防止以后搬迁更大的困难及更大的损失。另一位市民认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接近完美,淮扬镇城际铁路、淮宁城际铁路接入火车南站是不错的,很科学、合理,唯一期望的是,如果把淮连铁路直接接入火车南站就更好了!还有的市民建议要尽快规划公交专用车道,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 \r\n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总规修编不但是规划编制单位和几个专家的事情,也不仅仅是规划部门的事情,它也时刻承载着500多万淮安人的热切期盼,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r\n 总规修编同样也牵动着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市委书记刘永忠在百忙之中对总规划修编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这项工作规划局抓得很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望抓紧充实,保证质量,争取早获省批复。”市长高雪坤也要求《总规》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解决好城市和区域系统发展的有机协调问题,以提高城市体系规划和布局的质量,以便在全市范围内大手笔、高标准地推进城镇建设,构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优势。市人大、市政协领导也对总规进行了多次审议,并作出许多重要指示。市规划局局长曹华富对修编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亲自参与,悉心过问,精心安排,认真研究,并多次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规院与有关领导、专家进行协调构通,保证了总规修编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如期完成。 \r\n 最终形成经典规划 \r\n 历经两年多的艰辛努力,市规划局用智慧、心血和汗水造就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经典规划,字里行间凝聚着智慧的力量,闪烁着科学的光芒,也为今后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法定依据。全部规划成果包括文本、说明书、规划图集和8个研究专题已提前完成,去年底规划成果已通过省住建厅论证,2011年7月31日终于获得了省政府的批复。 \r\n “淮安是一座承担重要使命的城市,《总规》对淮安的发展定位和省委省政府将淮安定位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是一致的。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一流规划,能够实现城市增值,进而带动环境增值、功能增值和配套增值,让黄土变成金。”市委书记刘永忠的一番话既是对总规修编工作的要求,也对总规引领未来发展寄予了殷切厚望。 \r\n 本轮规划在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原则的基础上,注重内容、方式、方法创新,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实施性,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五个创新、一个衔接”: \r\n 一是规划方法的创新。以研究成果的高质量,促进修编成果的高质量。邀请北京大学、北京气候中心等权威部门的知名专家对长三角发展战略与淮安中心城市职能定位、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市域城镇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淮安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的关系、淮安市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等八个专题进行研究。 \r\n 二是规划思路的创新。一是由注重苏北中心城市的培育转向注重江苏三带一心更高目标的研究,有利于跨越发展;二是由注重城镇点轴式发展转向注重城镇网络化布局,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由注重城镇的协调布局转向注重城乡的统筹布局,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四是由注重城镇规模扩张转向注重城镇功能提升和空间资源的集约利用,有利于促进节约集约发展;五是由注重市域内部城镇体系的完善转向注重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促进开放发展。 \r\n 三是城市定位的创新。跳出淮安,定位淮安。以区域研究为基础,以融入长三角和沿海开发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将淮安在区域中的定位由“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向“长三角北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转变,更加体现国家战略性和国际视野,为城市发展战略调整和空间发展新格局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r\n 四是空间体系的创新。注重规划区统筹,设立弹性增长边界,划定四区管制。规划将淮安市区、机场周边地区、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的部分统一划入规划区,总面积3213平方公里,统筹中心城区与外围城镇、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协调发展,在保护与提高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产业布局和用地结构。规划创新地设立了总面积约67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空间弹性增长边界,在不突破总规确定的28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的前提下,可根据我市在产业类型、项目选择、空间资源分配等各方面的需求,对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进行弹性调整。同时还划定了“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四区管制,并明确了具体的空间管制范围与措施。 \r\n 五是城市特色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注重历史的传承,注重特色创新,实现两个转变。淮安历史上独特的三联城格局,自然条件下的“二河绕城、四水穿城”生态环境,与正在实施的“三城融合”发展战略是淮安特色城市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积极培育。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结合淮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运河之都、自然生态环境等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资源,由“城市绿水专项规划”向“绿水城市规划”转变,由“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向“生态城市规划”转变,力求将文化、环境资源转变为支撑淮安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出历史古城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城市个性、风貌。 \r\n 通过新一轮总规展望淮安的发展远景,我们欣喜地看到,城乡面貌在经典规划引领下发生了显著变化,“组团相间、生态相连”的城市形态和“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城市格局初步形成,一个宜居靓丽、繁华大气的魅力之城正逐步呈现在人们面前。到2030年,淮安的城市职能和辐射力已得到大幅提升,城市的部分职能将向外围疏解,继续向东、北、南三个方向拓展,加强与涟水、洪泽县城即中心城区周边小城镇的联系,城市的发展空间将从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以城镇密集地区为载体转变,形成淮安都市区。同时,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城乡统筹将进一步加强,在都市区范围内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r\n 新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她赋予淮安人民以新的希望和期盼。我们相信,在新一轮《总规》的引领下,从更高更新的起点出发,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淮安,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