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
\r\n 图表:7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6.5%。 新华社记者 陈琛 编制
\r\n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6.5%,创下37个月以来的新高。
\r\n 今年以来,CPI持续走高,牵动人心。如何看待物价上涨的原因?怎样看待下一阶段的物价走势?
\r\n 还是食品上涨快
\r\n 7月份统计数字显示,食品价格仍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全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4.8%,影响CPI上涨约4.38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2.4%;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3.6%。而猪肉则以56.7%的涨幅,影响CPI上涨约1.46个百分点,继续成为价格上涨的领跑者。
\r\n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表示,此轮物价上涨,成本推动的特征较明显。过去物价上涨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是需求推动型通胀,而在经济增速下降的背景下,通胀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工资等成本的上升所导致的成本推动型通胀。
\r\n 除了劳动力成本之外,工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也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7.5%。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4%,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8%。分析人士表示,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r\n 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
\r\n 据海关统计,上半年,我国部分主要大宗商品进口均价涨幅都在30%以上,其中铁矿石进口均价上涨42.5%,原油上涨33.2%,大豆上涨30.4%。上述商品进口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商品的整体价格上涨14.7%。
\r\n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胀是推高物价的主要因素。”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经济师陈克新表示,作为基础性原材料,大宗商品价格与中下游产业关联度较高,价格的上涨不可避免会影响到中下游环节。
\r\n 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测算,今年一季度,全国8种大宗商品进口累计花费了近千亿美元,铁矿石、铜以及棉花、大豆等进口平均价格同比上涨31.7%。
\r\n “全球大宗商品经过一、两年的持续高位运行,上游原材料成本对下游产品销售价格的传导效应,在今年显现了出来,成为推动CPI价格指数扬升的主要动力。”陈克新说。
\r\n 物价拐点暂难出现
\r\n 据商务部公布的数字,猪肉批发价格在7月中旬达到每公斤26.15元的历史最高位之后,连续两周环比持续回落。7月25日至31日,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下降3.1%,8种水产品平均批发价格涨幅回落。这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
\r\n “今年以来,稳定物价总水平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下半年通胀形势将会有所缓和。”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说,“从供给来看,粮食供应充裕,工业制成品仍然处于供大于求状态,食品与居住价格上涨态势有所减弱,国际大宗商品弱势震荡;从需求来看,发达经济体复苏疲软,总需求有所回落。这些都有利于减轻通胀的压力。”
\r\n 申银万国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预测,随着翘尾因素的明显回落,以及农产品价格涨幅的回落,预计8月份CPI涨幅将开始回落,10月份之后物价涨幅将明显回落。
\r\n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也表示,7月份CPI同比上涨6.5%,基本认为已是年内高点,8月份有望略低于这个水平。只要宏观政策保持稳定,四季度物价涨幅将回落。
\r\n 专家们一致认为,从下半年来看,稳定物价任务艰巨,但也面临有利形势。一是我国及时调整了宏观调控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二是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收,为稳定物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已逐渐深入人心,这是逐步减少通胀压力的根本所在。(记者 冯蕾 通讯员 张小龙)
\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