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海上风电的序幕随着特许权招标项目的启动正式拉开。尽管海上风电有着风资源好、沿海地区电网架构优越、紧邻负荷中心的优势,但其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风电场开发商相比设备商等其他相关方来说,更加直接承担这些风险。中广核风力发电公司总经理助理鹿浩表示:“海上风电开发有高风险、高难度的特点。” \r\n 审批时间长和费用高 \r\n 我国的海上风电测风等资源调查的审批由水规总院负责,据了解,水规总院审批很严格。海洋环评及路由报告的编写及评审的时间较长。总体上从测风到获得核准,海上项目合理时间为2.5年,比陆地项目长。此外,目前,海上风电开发的前期费用是陆上风电的10倍左右。 \r\n 风机价格高、设计经验少 \r\n 虽然各大风机制造商竞相研发海上风机,但真正能够批量生产的厂商却很少,短期内存在供小于求的情况,开发商压价的余地不大。在风机技术上,国内风机厂家采取部分系统臃余设计的原则,以提高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可靠性和可利用率,但同时有可能增加设备造价。两下相加,设备的成本还处在较高水平。 \r\n 在风电场设计方面,目前有一定海上风电设计经验的设计院不多,竞争不充分,设计费用高。设计费用由于所占比例不大,风险相对较小,设计经验不足是主要风险。 \r\n 工程建设面临多重风险 \r\n 从目前掌握的测风数据看,我国沿海地区全年50米高风速≥8m/s风速的时间占40%,≥10m/s风速的时间占20%,可见大风对海上施工有一定的影响。 \r\n 据了解,长江口以北海域全年海上可作业时间约在1/3-1/2。在西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有29个,其中能影响长江口以北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有3.1个,最多年份可达7个(1990年),最少年份只有1次。1949—2007年间正面登陆长江口以北地区的有5次(占2%)。可见长江口以北海域每年都受台风外围影响,但正面受袭机会少。 \r\n 由于国内风机厂家及施工单位缺少海上风电建设经验,建设初期,施工进度会较慢,但随着工程的进展,各工种配合日臻成熟,工程进度逐步会加快。但总体上存在承包商延误风险的可能。 \r\n 据了解,国内目前还没有适合海上风机吊装的专用船只。能进行多装基础施工的船只国内较多,但能进行5米以上直径单桩基础施工的船只更少。类似东海大桥的方案能,具有整体吊装起吊能力的浮吊国内有20都艘,但大多起吊高度不够。可见,如果进行大规模海上风电建设,缺少施工船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 \r\n 风电场运营维护风险 \r\n 到达维修点的难易程度主要由天气、海况、距离及交通工具决定。海上风电场距离远,一般离岸10—50公里。除了风机的质量、系统可靠性要求高以外,必要的维护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在国外,海上风电场检修用的交通工具有维修船和直升机。而这两种交通工具受天气、海况影响很大。 \r\n 从风机可利用率角度看,就陆地风机而言,海上风电机组对可靠性要求更高,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海上风电机组可利用率普遍较低。 \r\n 海缆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据了解,国内35KV及110KV海底复合电缆技术较为成熟。但220KV海底电缆还不能生产。海缆的造价是陆地电缆的5—10倍,同时存在船锚损伤的风险。沿海地区电网结构较坚强,但涉及海上风电场的局部电网还较弱,潜在由于电网原因照成风电场不能满功率运行的风险。 \r\n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塔筒长年受海洋盐雾的侵袭,其腐蚀速度比陆地环境下快,除了在塔筒制造时严格按防腐要求进行喷涂外,还要定期对塔筒进行检查维护。由于风机基础坐落在海底,改变了海底局部形态,在海浪、潮汐及海流的作用,海底地形发生运动,对基础的稳定产生很大影响,有时会危及风机安全。虽然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海流、海浪、潮汐对基础的影响,但当风机运行后,应定期对风机基础进行潜水观测及维护。 \r\n 上网风险 \r\n 国家一直未制定出统一的海上风电上网电价,而上网电价确实是开发商获得收益的主要来源,明确上网电价可以使开发商合理地制定投融资计划。 \r\n 此外,沿海地区虽然电网架构水平较高,但涉及到用于海上风电上网的电网仍存在不足的现象,电网公司在参与海上风电开发中的责任应加强。 \r\n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海上风电的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我国海上风电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够,技术储备不足,缺乏实际项目运行经验,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认真地加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