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r\n如何提升空气质量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晨报记者 柴春霞/摄
\r\n 10日清晨,一场大雾笼罩京城,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城六区、东南和西南部地区各监测站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快速增长。昨天也是政协委员们报到的日子,部分委员“踏”雾而来,这更增加了大家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讨论。大雾天、如何提升北京的环境保护质量、如何治理PM2.5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r\n 委员热议PM2.5
\r\n 朱良:应研究PM2.5去向
\r\n 治理PM2.5应从查清污染现状、摸清污染规律、削减污染排放等方面努力。其中,环保部门在现有27个自动监测子站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子站。因为从污染分布看,现有子站不一定能抓住PM2.5污染最重的区域。子站分布越密,越能反映实际状况。北京市的自动监测子站数量已经比最初增加了几倍,但还不能说数量已经足够,因此应随着污染情况变化和经济实力增强,逐年增加子站。
\r\n 朱良认为,环保部门还应研究PM2.5的最终去向。大量漂浮在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无论是在大气中扩散稀释、自然分解,还是在空中碰撞结合成大颗粒、落向地面,PM2.5产生后能在空气中存在多长时间,这些问题对于污染持续时间和后续效应都有很大影响。只有摸清PM2.5的传输全过程,才能更好地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r\n 此外,朱良表示,应辨别构成PM2.5的化学物质,“同一浓度下的PM2.5,如果化学物质不一样,对人体产生的医学效应也很可能不同。”
\r\n 石向阳:让市民参与监测
\r\n 2011年10月中旬以来,雾霾天气连续不断地侵扰着北京,北京的能见度降低,空气质量也变差,很多市民感到明显不适。PM2.5对人体健康威胁更大,极易富集于肺部深处,对大气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更大。
\r\n 因此环保部门应尽快公开各项污染物监测数据结果,包括PM2.5,减少某些非官方数据造成的不良影响。另外,环保部门也可邀请广大市民和环保志愿者共同检测空气质量,使空气质量指数的检测过程更加透明。同时,以此为契机,加大政府对于环境保护治理的投入力度,减少雾霾天气中PM2.5的含量。
\r\n 毛大庆:应该全天候预警
\r\n 北京是一座国际型大都市,人口多,居民工作节奏较快,天气的突发性变化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较大。去年10月以来,北京持续出现雾霾天气,对人们交通安全、出行、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毛大庆委员建议,应建立24小时气象预警播报平台,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天气灾害防御能力知识的宣传及应急演习。如向市民免费发放各种天气灾害知识的宣传手册,针对雾霾、大风等对灾害性天气的预防常识,告知人们在此类天气下的注意事项及如何健康出行等等。
\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