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
2007年1月,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年之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曾经自豪地宣称:“事实证明,入世对中国纺织业的确是利好。纺织业给中国政府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r\n
\r\n 杜钰洲的乐观是有道理的,在这五年里,中国纺织业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纺织行业销售产值从2001年的8983亿元,达到2006年空前的24497.76亿元。
\r\n
\r\n 然而,当织布机的织梭穿过了2010年,一度享受入世春风吹拂的中国纺织业开始遭遇寒流:国际经济局势动荡、外贸订单减少,与此同时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融资困难等多重因素在考验中国纺织业。
\r\n
\r\n 中国纺织业走到了十字路口。回顾过去,中国纺织业怎样走过?在这十年需要进行哪些反思?展望未来,中国纺织业该如何发展?
\r\n
\r\n 一个服装企业的三次转型
\r\n
\r\n “我们外贸订单发展最好的阶段是入世后到2007年,当时我们接到的订单之多以至于自己的工厂不够用还要联合周边的十多家工厂一起生产。”
\r\n
\r\n 春江水暖鸭先知。2005年前后,保定集宏兴服饰有限公司制服厂厂长肖国新突然感到外贸订单“好做多了”。
\r\n
\r\n 让肖国新感受深刻的是两件事,一个是办理服装出口的质检、通关等手续不需要去北京或者天津专程跑一趟了,在保定当地有关部门就可以办理;另一件事情是,每个季度,公司的董事长不需要跑到外贸局领取“配额”了。
\r\n
\r\n 加入世贸组织以前,西方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采取配额的限制。国内贸易企业要到主管部门领取“配额”才能办理出口。“当时仿佛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和‘油票’,你光有订单还不行,还要有‘配额’。”肖国新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回忆道。
\r\n
\r\n 所谓的纺织品配额制,是欧洲和北美国家于1974年实行的一种限制国际贸易规模的规则,其目的为保护本国纺织业的生产力。长期以来,纺织品配额制不仅严重压制了一些具有生产能力国家的产能和出口能力,也严重扭曲了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
\r\n
\r\n 1986年,乌拉圭回合谈判将纺织品贸易列入谈判议程,最后达成协议:逐步废止《多种纤维协定》(MFT),将纺织品与服装贸易纳入GATT体系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规定。根据ATC第2条第6款、第8款规定,在1995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的过渡期内,进口方将分三个阶段逐步取消所有数量限制,最终实现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即从2005年起,纺织业将迎来“无配额时代”。
\r\n
\r\n 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纺织业也将享受这一待遇。而这对中国纺织业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
\r\n
\r\n 这从肖国新所在的保定集宏兴服饰有限公司可窥一斑。成立于1981年的保定集宏兴是一家主要生产衬衫的服装企业。这家企业的产品上世纪90年代期间以内销为主,2001年至2007年这段时间几乎放弃了内销专门从事外贸订单,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逐渐又增加了内销的比例。
\r\n
\r\n 从内销到外贸再回内销,集宏兴的三次转型与我国纺织业入世以来的发展趋势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我们外贸订单发展最好的阶段是入世后到2007年,当时我们接到的订单之多以至于自己的工厂不够用还要联合周边的十多家工厂一起生产。”肖国新表示,“国内大部分服饰企业都有过类似的转型历程。”
\r\n
\r\n 像集宏兴一样,大多数国内纺织、服饰企业都赶上了这波入世春风的沐浴。纺织业高级分析师、上海世之维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前进对记者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入世以前,我国纺织企业全年出口额约500亿~600亿美元,2010年这一数字是20605亿美元,翻了四番。”
\r\n
\r\n 纠结“242”条款
\r\n
\r\n “美欧仅凭三四个月的数据,就草率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这是完全没道理也是不科学的。”
\r\n
\r\n 有人曾经预言,从2005年开始,纺织品一体化将使全球纺织品贸易走入一个春天。然而,对于中国纺织业来说,这一年并不太平静。
\r\n
\r\n 5月13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作出了对来自中国的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棉及化纤制内衣采取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的决定。
\r\n
\r\n 5月1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以“市场扰乱威胁”为由,作出了对来自中国的化纤制针织衬衫、化纤制裤子、棉及化纤制梭织男衬衫和精梳棉纱采取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的决定。
\r\n
\r\n 5月23日,欧盟纺织品委员会通过了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17日的提议,同意对由中国进口的T恤和麻纱启动“紧急特保”程序,要求与中国方面就这两类纺织品的进口问题进行正式磋商。
\r\n
\r\n 5月23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宣布,再次对4类中国纺织品实行进口配额限制。
\r\n
\r\n “美欧对我纺织品设限依据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报告书里的242条款,但援引242条款应该是有条件的,即要证明中国纺织品确实在美欧存在扰乱市场、存在威胁阻碍贸易有序发展的情况,二者之间应有因果关系。美欧不仅没向中方提供详尽数据,而且在这些问题上与中方的看法和分析都有很大差距。美欧仅凭三四个月的数据,就草率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这是完全没道理也是不科学的。”时任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表示。
\r\n
\r\n 十字路口的中国纺织业
\r\n
\r\n 受到人力成本上涨、外贸订单萎缩、国内需求疲软、融资困难等诸多因素制约,国内纺织企业正遭遇严峻考验。
\r\n
\r\n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纺织业再次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当时,国际经济逐渐复苏,国内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中国纺织业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在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温浩看来,当时中国纺织业的投资情绪一片高涨。
\r\n
\r\n “2009年~2010年纺织企业疯狂地增加设备投入,特别是去年棉花价格涨到两三万元一吨的时候,还有人在排队购买棉纺机器。当时一度到了交订金等半年后才能拿到机器的程度。”温浩告诉记者。
\r\n
\r\n 在纺织企业增大投资的同时,外部环境却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迁。不断上涨的成本逐渐成为企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r\n
\r\n 首当其冲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制作成衣的棉布为例,“去年7月,棉布的价格是1.2元/米,11月达到了最高点1.9元/米,现在回落到1.7元/米,尽管稳中有降,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依然上涨了很多。”肖国新告诉本报记者。
\r\n
\r\n 此外,化纤原料的成本也在不断攀升。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5月底,PTA、乙二醇等化纤原料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较快,涨幅分别为35%、50%。
\r\n
\r\n 人工费用增加亦是成本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吴江市纺织商会秘书长蔡艳华告诉记者,纺织企业人力成本上涨均在20%,目前,吴江地区纺织工人的月薪在3500元~5800元之间。在春节前后肖国新为工厂的工人调过两次薪水,人工费用涨幅高达40%。
\r\n
\r\n 在费用高涨、销量下降的双重制约下,纺织企业利润进一步压缩。“纺织行业平均净利润在6个点左右,根据目前的情况,利润可能还会下降30%。”
\r\n
\r\n 事实上,纺织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的竞争对手。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优势不复存在,越南、印尼以及非洲一些国家将成为中国纺织企业新的竞争对手。“有很多情况是,一些国外大企业在中国采购棉纱,拿到其他国家去织布。”肖国新说。受到人力成本上涨、外贸订单萎缩、国内需求疲软、融资困难等诸多因素制约,国内纺织企业正遭遇严峻考验。记者了解到,自春节以来,我国纺织企业外贸困局初显,后半年形势进一步恶化。
\r\n
\r\n 中国纺织业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不过杜钰洲表示,尽管近年来中国纺织业始终面临内外部的各种不利条件,但纺织企业依然在内需和贸易这两个市场上有巨大的发展和转型空间。为应对新形势的变化,纺织业一方面要继续融入全球化,更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一方面要开拓新的市场,利用好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同时,在企业转型发展方面,纺织行业还需积极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
\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