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招标与投标网
欢迎访问中国招投标网!  当前时间:
推荐公告
西南大学 - 竞价公告 ...
苏州城北路(长浒大桥~娄江...
2017年度吴江区公路安全...
吴江区庙震桃南段(东方大道...
市妇幼保健院新建妇幼保健中...
苏州市吴江区玛瑙庵大桥改造...
122省道镇江丹阳段(姚庄...
南京地铁运营线路财产保险经...
苏州城北路(长浒大桥~娄江...
[评标结果公示]2017年...
2017年南京市公交专用道...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内容页面

污水处理行业成长遭遇“营养不良”


 发布时间: 2017-05-26     
\r\n\r\n \r\n \r\n \r\n \r\n \r\n \r\n \r\n \r\n
\"污水处理行业成长遭遇“营养不良”(图)\"
 
\r\n
\r\n

  本报记者 郭力方
\r\n
\r\n  近日,一纸来自国家审计署针对9个省市2010年度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专项资金审计结果的报告,让一直被市场热炒的污水处理行业再次成为焦点。审计署的报告指出,部分地区和单位在污水垃圾处理资金的征收、管理、使用及项目建设运营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效果。
\r\n
\r\n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调查结果显示的国内污水处理行业存在的问题有些可谓“触目惊心”,例如9省市逾一半的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未按期开工建设,而建成的项目几乎全部未达到实际处理负荷率。国家财政拨付的污水处理专项资金,有超15亿元的款项被挪用作出借、股权投资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r\n
\r\n  对此,众多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此次审计报告曝出的国内污水处理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表明,污水处理在国内虽前景广阔,但现状堪忧,亟待各个层面力量联合发力,以推动这一“政策主导型”的新兴行业真正释放出市场潜力。
\r\n
\r\n  CFP图片
\r\n
\r\n  污水处理厂静悄悄
\r\n
\r\n  10月14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前往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一个污水处理厂进行实地采访。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该厂自2003年建成后,一直未投入运行,处于闲置状态。由于门口保安阻拦,中国证券报记者未能进入厂区,但从房山区环保局相关人士处了解到,该厂已于去年10月完成招投标并投入运行。
\r\n
\r\n  房山区环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厂运行至今年6月份,已累计处理污水49.5万吨。据了解,该厂设计处理能力为5500吨/日,但房山区环保局公布的数据表明,该厂自运行以来的污水日处理能力仅约为3300吨,与设计能力相差甚远,足见其实际处理负荷效率的低下。
\r\n
\r\n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外部观察污水处理厂内情况,只见其一级和二级污水处理池中只盛有不足池口一半高的污水,听不见鼓风机隆隆作响声。按照正常工艺,污水处理厂鼓风机应实时开启,以保证来水不断进入处理工序。据附近居民反映,平日里看到该厂一直静悄悄地待在那里,且经常闻到疑似污水长期静止储存而散发的恶臭味。
\r\n
\r\n  事实上,从各种渠道了解的近几年国内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效率不达标,甚至闲置不运行的案例比比皆是,最典型的是去年8月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曝光的浙江温州市平阳县污水处理厂问题案例。据报道,该厂设计日处理能力为6万吨,但实际处理污水量仅为1.2万吨/日。
\r\n
\r\n  这一问题显然已成为污水处理全行业的痼疾。上述国家审计署报告就直陈,“截至2010年底,审计抽查的206个应在‘十一五’期间完工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中,有114个未按期完工,占55.34%;审计抽查的天津、上海、浙江、湖北、重庆、成都6个省市建成投入运营1至3年的55个污水处理厂,其实际处理负荷率均未达到‘两个规划’要求的‘在一年内不低于设计能力的60%,三年内不低于设计能力的75%’的目标。”
\r\n
\r\n  而来自住建部的统计数据则显示,截至2010年3月底,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157座,但到今年3月底这2157座投运一年以上的污水处理厂,尚有607座未达国家有关要求,平均运行负荷率不足60%。
\r\n
\r\n  管道瓶颈引输血不畅
\r\n
\r\n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井文涌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尽管近期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污水处理率已达77%,但这一基于设计处理能力得出的处理率并不能反映很多地区污水处理项目的实际处理效率。按照科学方法,计算污水处理实际处理率应以各污水处理厂实际来水量来计算。“从目前来水量的基本情况来看,实际符合率和处理率可能明显低于77%的水平。”井文涌表示。
\r\n
\r\n  他指出,污水处理厂来水量不足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配套的污水管道建设不到位。“这就好比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少了毛细血管,血液就不能正常输送到心脏。”他说。
\r\n
\r\n  过去5年,众多城市污水处理规划设计普遍存在“重厂轻网”现象。处理厂设计规模偏大,管网却不配套,直接导致实际来水量严重不足。“一个设计规模为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项目,实际来水量只有2万吨到3万吨,这是普遍情况。”井文涌表示,随着全国范围内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的与日俱增,管网建设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r\n
\r\n  上述房山区污水处理厂项目,目前已建成配套管道7400米,但据该区环保局人士表示,如果要切实提高长沟镇污水处理能力,后续仍须建成至少15000米的管网里程,中间缺口巨大。
\r\n
\r\n  井文涌表示,管网建设的不配套,一个重要原因是,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属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属于政府公益性投入项目。由于污水管道建设施工难度大,投资额高,导致很多地方宁愿把钱投到更易显成效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上,也不愿用于建设污水管网。
\r\n
\r\n  上述审计署报告显示,9省市中不少地区的污水处理管网建设资金处于闲置滞留状态,而超过15亿元被挪用作出借和股权投资等途径的资金中,有不少本该用于污水管网建设部分。
\r\n
\r\n  为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2007年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文,对各地兴建的污水处理管网实施“每公里奖励20万元”补贴标准。但业内人士反映,污水管网属政府投资项目,该补贴属“事后弥补”型,难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很多污水管网因资金不足而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r\n
\r\n  今年5月,两部门再次修订专项资金支付办法,采取按项目总投资额分地区补贴一定比例的方式,以进一步解决问题。井文涌表示,污水处理管网建设费用与建一座污水处理厂相当,采取按总投资比例补贴的方式显然更合理。
\r\n
\r\n  而众多污水处理管网项目建成投运中,也时常出现管道破裂或设计不合理而导致污水倒灌等现象,仍直接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来水量和处理效率。根据央视记者的调查,温州平阳县污水处理管道2008年年底才投入试运营,不到一年,就破损严重,污水外泄。
\r\n
\r\n  资金缺口致动力不足
\r\n
\r\n  “根据计算,松山镇这处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以来,每天的成本最少也是5000元。一年下来,该厂运营费用至少需要180万元左右。建设费用500万元,年运营费用180万元,这对一个人口2.6万的京郊小镇来说,的确不堪重负。”上述房山环保局相关人士表示,尽管目前污水处理资金属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支付,但地方财政投入占大头,而且,中央财政经层层拨付后落实到项目上的资金就变得寥寥无几。
\r\n
\r\n  但事实上,近几年国家及地方财政用于污水处理资金的投入不可谓不大。审计署抽查结果显示,2010年,9个省市共投入污水垃圾处理资金249.07亿元,包括中央财政93.97亿元、地方财政66.75亿元和企业自筹88.3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的投入比上年增长49%。而即将出台的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规划,更是提出未来5年国家用于污水垃圾处理的资金高达9000多亿元。
\r\n
\r\n  井文涌对此表示,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落实,而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则取决于地方的意识和政府的监管力度。审计署报告指出,众多污水处理项目资金落实“不力”的表现可谓五花八门,除炒股等用途以外,众多地区存在项目资金闲置滞留、重复申报、违规减免污水处理费等现象。
\r\n
\r\n  有专家表示,除强调地方责任意识和加强监管外,还应进一步加大污水垃圾处理资金的投入力度。据了解,目前国家及地方财政用于投入污水垃圾处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向城市居民和工矿企业上缴水价中提取的污水垃圾处理费。目前,这一提取标准为居民每吨水0.8元,工业企业每吨水1元。这一提取比例在众多业内专家看来,已不能适应国内水资源使用的稀缺程度和国家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视,应该及时调整。
\r\n
\r\n  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环境与房地产价格管理处处长倪弘在不久前表示,未来污水处理费的征收范围将扩大,征收标准将进一步提高。
\r\n
\r\n  井文涌说,他曾参与环保部立项的一个针对环保与投资关系的研究课题,研究结果显示,若我国环保投资总额占到GDP收入的1.5%,对应的环保治理状态为“基本控制”,而投入2%,对应的则是“有所改善”。“过去5年全国环保行业投入资金不足GDP收入的1.5%,今后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他指出。
\r\n
\r\n  产业化能力提升“乏力”
\r\n
\r\n  目前,众多水务公司均以BOT模式涉足污水处理业务,即运营单位负责污水处理厂从基建、施工到后期运营管理等一整套业务,并通过收取市政主管部门拨付的污水处理资金为主要收益的盈利模式。而配套管网建设的严重滞后以及专项资金落实的不力,直接影响着承担污水处理厂建设、工艺设计以及运营管理的水务企业的盈利能力。
\r\n
\r\n  国内一家大型污水处理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一般来讲,一个日处理能力为15万吨的项目前期总投资一般为2亿元,建成达产周期为两年,但因为管网建设不配套,运行负荷不足,项目达产需5到6年时间。尽管一些企业在与当地政府签订项目合同时约定处理能力要配备相应的管网输水量规模,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始终无法落实。
\r\n在10月13日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高峰论坛”上,与会代表讨论的一个核心话题是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再造来降低污水处理企业的运营成本。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专委会秘书长王家廉在会上表示,目前政府对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重视程度有一定的提高,允许民间投资介入,BOT方式被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推进各地污水处理厂建设,但各项相关政策还未配套完善。
\r\n
\r\n  王家廉指出,BOT项目招标过程中存在压低报价的现象,在尽量减少政府投资负担的同时,加大了污水处理企业的运行成本压力,影响了企业参与污水处理的积极性。
\r\n
\r\n  “事实上,国内目前污水处理行业技术水平已居世界前列,但正是由于这一行业目前仍主要依靠政策推动,市场机制的缺位让很多企业裹足不前,整个行业产业化能力提升还缺乏动力。”王家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