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招标与投标网
欢迎访问中国招投标网!  当前时间:
推荐公告
西南大学 - 竞价公告 ...
苏州城北路(长浒大桥~娄江...
2017年度吴江区公路安全...
吴江区庙震桃南段(东方大道...
市妇幼保健院新建妇幼保健中...
苏州市吴江区玛瑙庵大桥改造...
122省道镇江丹阳段(姚庄...
南京地铁运营线路财产保险经...
苏州城北路(长浒大桥~娄江...
[评标结果公示]2017年...
2017年南京市公交专用道...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内容页面

“7·23惨案”重创高铁经济


 发布时间: 2017-05-26     

  发展最快、运营里程最长、运营时速最高、在建规模最大,中国高铁创造的这一系列世界之最都随着D3115和D301两辆动车在7月23日晚的惨烈碰撞而蒙上了阴影。中国高铁走出去,改变全球铁路市场版图的宏伟计划也随着那晚的一道闪电前途未卜

\r\n

  7月,最热的三伏天拉开序幕,各地都在经受着高温的煎熬,然而这却是中国动车和高铁发展史上最为灰暗和倍感寒意的一个月。

\r\n

 7月,仿佛是为这次事故预演一样,刚刚开通的、被寄予厚望的京沪高铁多次因电网遭受雷击或故障断电,导致多趟运行列车晚点。

\r\n

  就在公众对高铁技术安全性的质疑声尚未平息时,一场更为严重的灾难随之而来。

\r\n

  7月23日,两辆行驶在甬温路段的动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追尾事故,3节车厢随之跌落桥下,一节悬挂于桥身。截至发稿,官方公布的死亡数字是40人,住院治疗192人,其中重伤12人。

\r\n

  甬温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作为中国高铁出口的最大竞争对手,日本国内同情反思者有之,幸灾乐祸者亦有之。大部分日本人认为,中国的高铁并没有发展到那么高的水平。

\r\n

  7月26日,日本《朝日新闻》网站一篇文章以“在壮观的碰撞中,中国人的技术出轨”为题写道:高铁是中国出口产品中的“荣誉生”,中国铁道部在全球50个国家推销高铁。然而,两列动车相撞对北京出口其高铁的战略构成一记沉重打击。”

\r\n

  蓬勃发展的中国高铁不久前还被称作是“改变着全球铁路市场的版图”,由此也成为“中国制造”由低端走向高端的一个标志。然而,这一切赞誉和美称都在7月23日这天戛然而止。

\r\n

  “高铁外交”受阻

\r\n

  2003年3月,养路工人出身的刘志军升任为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在他任职的8年间,“跨越式发展”思路被践行,中国铁路建设的投资规模和建设速度都创造了历史之最。

\r\n

  高速发展的中国高铁让世界为之震撼。当中国的高铁网络跨越国界,向世界延展开来时,此举也被世界认为是继乒乓外交、熊猫外交、借款外交之后,再次启动的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即“高铁外交”。

\r\n

  2010年的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也首次离开欧洲,在中国的北京举行。此举不仅被视作中国成为当今世界高铁发展最快、运营里程最长、运营时速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的有力佐证,而且也被视为中国具备出口并引领世界新一轮铁路建设高潮能力的辅证。

\r\n

  近两年来,有100多个国家的政要和代表团前往我国考察高速铁路。这其中不仅包括东南亚、中亚等亚洲邻国,还包括和亚洲并不接壤的非洲和美洲。

\r\n

  政要和考察团的参观取经也给中国铁路走出国门提供了契机。如今无论是在非洲的利比亚、尼日利亚,还是中东的伊朗、阿曼;无论是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还是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几乎都有中国铁路建设的身影。

\r\n

  除此之外,美国、俄罗斯、巴西等国家都希望中国参与其本国的铁路项目,有的项目已经实施。

\r\n

  在这些项目中,不仅有包括高铁在内的铁路建设,也有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身影,而且出口地区逐步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

\r\n

  中国的铁路,尤其是高铁作为一种扩大中国影响力的有力途径、彰显中国软实力的有效方式,其出口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商品跨国流通,而是已经上升为国家的外交战略了。

\r\n

  就在去年年底,美国铁路专业杂志《国际铁路杂志》还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铁路外交的提升》的文章:当下,中国已经跟多国政府签订了铁路合作协议,中国的“铁路外交”正在向外延伸。“"铁路外交"已经是中国外交上的一个特色了。”

\r\n

  无论是中国在高铁上的高调宣传,还是外媒的大肆渲染,一个由中国主导的亚洲高速铁路网正在兴建,并且大有向全球延伸之势。

\r\n

  然而,就在中国铁路发展风头正劲时,甬温动车追尾事故却“不合时宜”地发生了。事故发生后,包括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彭博社等在内的外国媒体,不间断地表达了对中国高铁出口的担忧。外媒的推波助澜更使得中国高铁遭遇了空前的信任危机。

\r\n

  对于此次甬温高铁事故是否会对中国的“高铁外交”产生影响,多位受访专家均表示:“肯定有影响,但影响有多大还不好说。”

\r\n

  7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事故现场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失掉了安全,就失掉了高铁的可信度。”

\r\n

  "意向国将变得犹豫起来"

\r\n

  甬温事故发生后,业内人士担心国内高铁狂飙突进的步伐也将就此放缓,这种担心很快反映到资本市场上:7月25日,高铁概念板块整体重挫,高铁指数下跌5.81%,33只高铁概念股(剔除停牌个股)总市值蒸发316亿元。尽管随后多家上市公司发布澄清公告,撇清与事故的关系,但仍然未能遏制整体颓势,7月26日收市高铁指数下跌幅度仍达到1.59%。

\r\n

  不仅如此,在外媒对中国高铁的一片"唱衰"声中,风头正劲的高铁出口前景也顿时黯淡了。

\r\n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原所长董焰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同国内相比,国外对于人生命价值的尊重和重视程度非常高,可以说是非常苛刻的,所以对于技术含量高的高铁来说,安全性肯定是首要因素。从这个层面上讲,中国高铁技术的输出将会受到影响。"

\r\n

  然而就在甬温事故发生后的第4天,作为事故中动车D3115和D301的制造商中国南车(601766,股吧)公布了6项销售合同,总金额约68.9亿元,其中与喀麦隆等国外签署的合同价值约7亿元,约占此次合同金额的10%。

\r\n

  南车选择在这个时机公布订单非但未能平息市场对中国高铁出口前景的担忧,反倒被公众认为是用先前签订的销售合同来挽救不断下挫的股价。

\r\n

  中国高铁的出口市场究竟有多大?高铁走出国门的步履是否将就此止步不前?

\r\n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并不看好高铁在海外的发展。他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我国的高铁市场主要在国内,海外市场的容量并不像宣传的那么大。"

\r\n

  铁道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铁路相关企业在境外承揽的铁路项目合同金额达260亿美元,铁路技术装备已出口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r\n

  赵坚分析说:"目前高铁技术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日本和欧盟,在国际上有非常强的竞争力,这些国家一般不会用中国的技术。目前同我国有高铁合作或者合作意向的国家多为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受制于财力,这些国家对于高铁的投入比较有限;再者,这些国家的国土面积都较小,无论是高铁的铺设长度还是列车等装备的采购数量也比较有限。"

\r\n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分析师对《法治周末》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虽然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铁路在境外承揽的铁路项目合同总金额约260亿美元,但国内仅京沪高铁的投资就达2209亿元,也就是说中国在境外承揽的所有铁路项目金额还没有一个京沪高铁大。"

\r\n

  那么,此次事故是否会对一些已经签约的合同的履行形成障碍?

\r\n

  赵坚对记者介绍说:"目前我国同国外签订和实施的一些铁路兴建项目多为普通铁路项目,高铁项目所占比重较少。就普通铁路而言,我国技术是非常成熟和稳定的。此外,同国外相比,无论是制造业成本,还是劳动力成本,我国铁路的综合成本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这部分合同的履行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r\n

  董焰则认为,此次动车追尾事故对于高铁出口最大的影响在于一些先前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的国家会就此暂缓合作,这方面的影响暂时还难以评估。

\r\n

  "中国高铁投入运营以来,虽然偶尔在恶劣天气下出现一些小故障,但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中国高铁的高性价比也吸引了一些国家的兴趣,但此次追尾事故犹如当头一棒,使这些意向国家的决策变得犹豫起来。"董焰说。

\r\n

  日本媒体在事故发生的第二天发表评论称,中国高铁的一系列停车事故,加上昨夜的列车相撞和坠桥事故,已经给中国的高铁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而这一层厚厚的阴影将严重阻碍中国高铁技术的出口,中国高铁驶入华盛顿的梦想也许会因此破灭。中国高铁技术要走向世界,至少会被推迟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r\n

  严谨的事故调查才能恢复动车信心

\r\n

  其实自高铁诞生之日起,人们对于其安全性的顾虑就没有停止过,而且此次甬温动车事故也不是国际上第一次出现的事故。

\r\n

  1998年,以严谨、苛刻著称的德国也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高铁事故。

\r\n

  当年的6月3日,一辆运载287人的德国城际特快列车(InterCityExpress,简称ICE)因轮毂突然爆裂脱轨,造成101人死亡,88人重伤,成为高铁发展史上伤亡最重的事故。

\r\n

  ICE投入使用时,德国铁路方面声称有着极高的安全性,事实也正如此:自1991年投入运营7年以来无一例死亡事故记录,德国人也引以为傲。

\r\n

  如此惨烈的事故不仅使其他国家对于德国的"技术崇拜"有所动摇,就连德国人自己也对本国的高科技技术产生了怀疑。事故发生后,ICE乘车人数锐减。

\r\n

  不过,事故发生后德国铁路公司及时的救助、透明的调查研究以及长达5年的技术调查和司法审判,逐渐让公众恢复了对高铁的信心。

\r\n

  德国高铁事故发生后,联邦政府保留了包括数吨重的铁轨在内的现场所有残骸,用于事故原因的调查和司法审判的证据。

\r\n

  而甬温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与地面垂直坠落的车厢在挖掘机的拽拉下被放置到地面,随后车体残骸被挖掘机碾轧拆解并进行了掩埋。虽然官方称是为了吊车作业腾出场地,但被公众指责是销毁证据。

\r\n

  "公开透明的事故调查是恢复公众对于高铁信心的关键。如果秉着透明、专业的原则,对事故进行充分的调查,并努力纠正失误,高铁还是能重塑自己的形象,重新赢得我国公众以及国际的信任。"董焰对《法治周末》说。

\r\n

  而此次甬温事故发生后,铁道部对外声称"据初步了解,事故原因是雷击造成设备故障导致的",将事故原因归结为天灾,未免过于草率。

\r\n

  董焰对《法治周末》记者说,事故发生后有记者采访他"事故系雷击引起"的结论有无可信性,他当时的回答就是"这个说法太可笑了"。

\r\n

  德国在事故调查和司法审判方面的严谨和专业逐渐让公众重拾对于高铁的信心。事故发生半年后,乘坐ICE的人数开始恢复,今天,ICE仍然是德国人出行的首选。

\r\n

  不过,此次动车事故似乎没有对中国老百姓的出行选择造成多大影响。有报道称,甬温线恢复两天后,上座率就达到了117%。有人将其解读为中国民众对于高铁技术的包容与支持,然而最近从北京返回温州的一名高校学生则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机票太贵,坐K字头的车得坐30个小时,只剩下动车了,不坐没办法。真正的信任和无奈的选择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本报记者 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