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让“中国建设”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越来越重。但近年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的国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海外频频受阻,如何开拓新的经济增长极,如何更加灵活地运用融资手段给国内企业提供支撑等问题,已成为近年业内关注的焦点。对此,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r\n 喜忧参半:虽有风险但趋势乐观 \r\n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从去年开始,整个世界的经济已经逐步走出衰退,开始缓慢复苏。从2011年的情况来看,世界经济在恢复的过程中仍呈现出不平衡、不稳定的增长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世界经济在缓慢的增长过程中,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发展趋势应该是喜忧参半。”在谈到今年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发展趋势时,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刁春和向记者做出了上述分析。 \r\n 据记者了解,在2011年中,波兰、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国家因为承办各项体育赛事,或者是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将会使当地基础设施进入相对较快的发展阶段。同时,金砖国家推出了新的发展计划,比如中国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巴西启动新计划,很多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将会上马。资源出口国家的矿业发展也会带来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此外,发达国家更新改造老化基础设施,也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并且欧美市场的融资情况也有所改善。这些都将成为2011年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的利好消息。 \r\n 但同时刁春和也指出,国际市场的风险仍然不容忽视。首先,中东、北非国家的政治动荡使该地区承包市场风险大大增加。其次,欧洲各国家发展政策转向紧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最后,全球通货膨胀卷土重来,建筑材料、钢筋、水泥、煤炭的价格持续上涨,加大了承包商的运营成本。 \r\n “但总体来讲,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是各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刚性需求,我们对基础设施的市场和发展趋势持乐观态度。”刁春和说。 \r\n 走近拉美:机遇与挑战并存 \r\n 据记者了解,在2010年中,我国对外资本投资比上年增长了36%,达到2600亿美元,境外工程承包总额比上年增长了16%,达到了900亿美元。仅从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上,我们便可看出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境外开展投资和工程承包业务。 \r\n 有业内人士指出,伴随着北非及阿拉伯地区局势动荡,更多的投资者开始将眼光放在环境相对稳定的拉美地区。而拉美市场的表现也没有辜负投资者的期望,新兴的多元增长极让不少在此地建设、投资的中国企业感到兴奋。但是,由于不熟悉当地的环境以及不同的商业文化,进入这些地方对承包商来说可能会面临很多的挑战。 \r\n 据沃利帕森集团中国区总裁邱鸿介绍,目前,在拉美国家,我国的建设、投资行为大体可分为3类。一是由我国投资,中方企业可以主导施工和准入;二是由当地政府进行招投标,中方企业可以主导。这两类项目风险基本可控,可依据中国企业的设计和施工习惯运作项目。而第三类则是风险最高的项目,需依据当地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中方企业也不具备任何的主导权。 \r\n “这时中国企业将面临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情况,我国的施工、设计都不会准入,所在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可能十分高昂,成本往往会较国内同样项目增加2倍~5倍。”邱鸿说,“这需要中国的企业在开展项目之前,积极地进行风险分析,在项目实施前便将风险管理和控制融入到项目执行和实施策略之中。” \r\n 除就风险种种进行分析和规避之外,施行本土化的投资策略,也受到不少学者的支持。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主任邢厚媛认为:“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为了使中国的承包商能够实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的选择就是从本国化到本土化,再到国际化。众所周知,本土化是迄今为止全球跨国公司国际化战略的致胜法宝,使他们能够在海外设立企业,以东道国法人的身份,完全依据当地的法律法规,使用当地资源,融入当地社会,开拓本土市场。” \r\n 邢厚媛表示,对于希望在国际市场上有所作为的中国企业来说,本土化经营是所有的跨国企业必须遵守的一个客观规律,没有捷径可走。同时,中国企业发展本土化的起点较低、难度较大,甚至在短时间内可能使企业付出更多的运营成本,但从长远来看,本土化无疑更加符合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更符合企业转型升级这一目标的需要。 \r\n 转型升级:挥起PPP的魔棒 \r\n 据记者了解,为了更加完美地施行本土化策略,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开始采取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的开发模式。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副会长王禾向记者表示,一方面承包商实现自身业务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国际上一个明显的趋势,而投融资业务是众多国际承包商最显著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利用外国投资和私营资本发展本国经济,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政府部门借助PPP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意愿也更加强烈。因此,承包商能否成功地实施这一类项目,已经成为他们保持或者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r\n 据世界银行和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花在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维护费用上的资金,相当于全球的GDP的2%,约一万亿美元。两机构还预计,从2005年到2030年,在这25年中间,全球累计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将达到41亿美元,这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另据安永会计事务所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由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管理的投资规模,约为10%~15%左右。即每年有1000亿~1500亿美元的市场,在向私人部门开放。 \r\n 济邦咨询公司董事长张燎表示,在PPP模式下,公共设施的运营通过私营部门介入,在很多环节能够发挥私营部门专长优势,实现项目全寿命的成本最小化管理,从而为私营部门获取更多的回报。而相对在政府全面负责运行的情况下,则没有这方面节省的动力。“部分国际大型承包商,年营业额中有40%~50%来自PPP项目。纵观国际大型企业的发展历程,大多是在PPP项目发展中完成的战略转型,从而扩大了国际市场的份额,提高了国际化的层次,获取了新的发展动力。”张燎说。 \r\n 正因如此,当前PPP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全球广为关注的话题。然而,PPP项目存在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性,因此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有业内人士指出,企业在选择PPP项目的时候需主要考虑如下方面:东道国的投资评级、国家风险以及政治风险的程度、法律制度和法律的完善程度、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税务优惠和安排。 \r\n 金融创新:踢开融资的绊脚石 \r\n 在第二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期间,不少业内人士均向记者表示,即便是在应用PPP的模式下,很多海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仍然因为资金融资的问题而被搁置。对此,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朱鸿杰表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方支持。 \r\n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带动作用。从国内外的实践看,政府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公共投资不仅能够提高建设资金,也能够调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特别是对于纯粹公益性和低盈利性的项目,政府的作用难以取代。 \r\n 其次,应充分调动民间投资。政府投资终究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和城市化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而且过于依赖政府投资也容易导致效率低下。因此,应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在投资主体资金来源、融资担保、价格体系、运营管理中的边界,最大限度地调动民间投资。 \r\n 最后,应与时俱进地创新融资模式。国际上各种新的融资模式不断涌现,比较好地适应了各类项目的不同需求。我国在过去一些年中也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融资和建设模式,如产业园区、开发区和收费公路等项目的建设。其中,虽然也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但就总体而言,不断创新的融资模式,充分调动其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较好地缓解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记者 张际达) \r\n \r\n \r\n \r\n \r\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