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国的科研体制不到位,产业机制没保障,储能产业正在这双重压力的夹缝中生存。前两期“储能技术系列报道”分别对我国储能行业科研体制和产业政策进行了讨论,本期将聚焦行业面临的第三大挑战。 \r\n 从全球范围来看,储能技术发展势头强劲、趋势明确。不过近日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的几位专家一致指出,储能技术在中国的大规模应用可能还需要三五年的时间。 \r\n “现在正处在过渡时期。”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会长、普能科技公司董事长俞振华指出,在现阶段,我国储能行业的发展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 \r\n 首先,支撑技术没有突破,难以将成本降低到可商业化量产的门槛。其次,机制问题没有解决,没有获得和可再生能源同等的战略地位。而在科研体制和产业机制这双重挑战的挤压之下,俞振华强调,现阶段储能企业生存的关键是找准应用,这也是行业发展面临的第三大挑战。 \r\n 俞振华表示:“不管是哪种储能技术都各自有应用的限制,因此要求解决方案提供商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提供设计调整,但现在的储能技术和客户应用还有一定差距。这种技术开发国内还没有开始,国外也在早期,只能探索性地往前走。” \r\n 据记者了解,虽然目前我国国网公司和南网公司都启动了储能示范项目,但都没有达到商用阶段,各种储能方式具体的应用点还有待通过实践来明确。 \r\n 储能技术产业化道路漫长 \r\n 在我国确立了将储能作为发展方向之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政策,却一直没有具体政策出台。这也令一些业内人士望眼欲穿。 \r\n 究其原因,俞振华认为,这是和目前产业发展状况相符合的。他指出,中国目前缺少支撑技术和示范项目,从支撑技术到应用端都存在门槛,技术没有发展到商用的解决方案层面,因此,现在出台更明确的政策还不成熟。 \r\n “核心问题是经济价值点在哪?什么场合应用什么解决方案?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储能的经济效益到底有多少?需要清晰的模式和技术路线图,但是现在比较缺乏。”俞振华说,“行业机制建立的难点在于经济价值的计算跟行业的具体应用直接相关,一旦解决了具体应用,行业机制会顺水推舟地建立。” \r\n 另外一大问题是,目前我国储能产业的整体产业链没有形成。国内精密材料、高端前沿材料的加工工艺跟美国、日本差距很大,商用产品开发的技术也是短板。 \r\n “商用产品在可靠性上有很高的壁垒,需要时间积累、持续投入、系统化开发,在原型产品设计的阶段就考虑商用需求和可靠性。这方面我国基础薄弱。不过,有这种共识的公司越来越多,慢慢就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联盟。”俞振华说。 \r\n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今年3月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1》上指出:电力行业对产品可靠性要求高,传统上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实地可靠性测试和试用才能通过电力用户的最低标准,导致产品规模生产前定型周期长;储能产品的方案设计成熟度、可靠性与一定的规模化直接相关。电力行业的这种情况使得储能技术产业化道路漫长。 \r\n 成本高同样有应用机会 \r\n 电池昂贵的价格导致了储能行业对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的偏爱。 \r\n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电池造价太高,通过简单的峰谷电价,根本无法获利。 \r\n 电池到底有多贵?从产业链较为完善的锂电池可见一斑。 \r\n 锂电池容量较小,存在一致性问题,将锂电池应用到电网级尚属前沿技术。根据美国技术,将锂电池用于电网级应用,需要几十万节锂电池,尤其对控制技术要求很高,成本为600~1200美元/千瓦时。根据目前我国工信部的数据,中国目前的锂电池电网级应用成本约在1000美元/千瓦时左右。 \r\n 俞振华分析指出,未来各种电池的价格面临两道门槛。首先,如果降到500美元/千瓦时以内就能用到大规模的电网应用中。而储能如果要发展成发电行业的第六产业,成本必须限制在300美元/千瓦时以内,只有降到这个水平才能真正实现能源行业的调整,发展分布式能源。 \r\n “最理想是1000元,通过单纯的削峰填谷,储能就能成为标配。”俞振华说。 \r\n 虽然未来前景可期,但现状是我们仍处于500美元/千瓦时以上的阶段。不过俞振华认为:“这个阶段实际上也是有应用机会的。” \r\n 美国A123公司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同样是生产电池,其成本比国内还要高一两倍,但由于选择应用于电网质量调节,投资回报期是1~2年,因此虽然成本很高,仍能推广应用。 \r\n “储能企业现阶段最关键的是要找准应用,不同的应用场合对成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只要符合行业的价格标杆就能应用。”俞振华说。 \r\n 分析人士指出,储能行业现在最可能的应用是电能质量管理,国外已有商用的示范项目,并支持了一批公司进入商业化应用。而随着成本降低,未来的应用将逐渐普及到新能源接入和分布式能源。 \r\n 不过俞振华提醒道,中外情况不一样,国外电网成熟,真正以能效为核心;中国发展快,要解决的问题还是区域电力需求不平衡。因此,国外有独立的电力质量市场和明确的分布式能源政策,而新能源接入技术在全球都是前沿领域,处在示范阶段。 \r\n “因此国内现在看不到储能行业特别好的环境,但中国的优势就是示范项目推得快。”俞振华介绍说,普能公司的经验是希望通过项目带动度过这个阶段。 \r\n “现在要说储能行业谁做得好只能是主观判断,只有在解决方案提供商出现之后,针对需求的价值点,由客户作出判断才是客观的。到时候,储能行业也会出现尚德这样的成功企业。”俞振华说。(记者 陈欢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