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流通承担着引导或组织制造业研发生产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品,并将药品及时配送到城乡医疗或零售药品终端,保证百姓用药的可获得性和流通药品质量安全的重任。其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百姓健康和社会健康发展。 \r\n \r\n 医药流通改革遇阻 \r\n 近日,本网记者从消息人士处了解到,国务院医改办近期拟定将出台对药品流通行业变革发展具有指导性的《关于药品流通行业改革发展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因部门意见不一致而夭折,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不再出台相关领域改革措施。 \r\n \r\n 记者了解到,2009年底,原来没有主管部门的药品流通行业划拨商务部管理。药品流通业不仅包括医药流通企业内部问题,也包括药品招投标、药品配送、医院内部药品流通程序。商务部主管业务,角色就像“教练”,卫生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管行业,角色类似“裁判”,但在教练和裁判之外,涉及到价格管理的还有发改委。 \r\n \r\n “安徽模式”难产 \r\n 备受商务部、发改委推崇的“唯低价是取”的方针源于安徽模式,该方式也被认为是防止药价虚高、解决看病贵的重要手段之一。 \r\n 2010年10月,时任安徽省常务副省长的孙志刚在《安徽日报》撰文《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改革的重点就是机制建设,除了药品制度的改革,安徽省配套进行了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保障制度的改革。 \r\n “一个原则就是‘财政兜底’。基层使用的药品毕竟有限,只要政府想做,肯定能做到全额补偿。”一位卫生局的人士向记者表示。 \r\n 业内人士认为,一个地区单一货源,忽略了个体差异,不符合基本的医学常识。此外,单一货源承诺很容易造成行政上的市场分割和垄断,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自由流通的,药品显然不能脱离整个大环境医改“安徽模式”中“唯低价是取”的取向,会带来较大的药品质量隐患,影响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比“药价虚高”更加危险。 \r\n 事实上,早在2008年10月,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出台时,就遭到众药企的反对。医改配套文件中的“定点生产”、“招标”等内容被认为是向“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倒退,与医药体制“改革”的总体精神不符。 \r\n “扶低抑高”引关注 \r\n 近日发改委召开的药品价格会议上“扶低抑高”的药价改革思路引发业界关注。参与药价会议的药企人士透露,发改委多次强调“带量采购”,将推进到下一轮招标工作中。 \r\n “药价虚低不仅会造成药品质量隐患,还将严重影响医药行业的发展。”某药业集团负责人表示。 \r\n 就在此前,发改委召开的药品价格会议上,再次强调“扶低抑高”的药价改革思路,“带量采购”将成为接下来全国各省药品招标工作的关键词。 \r\n 目前,广东、上海两个用药大省在招标中都进行了“量价挂钩”:广东要求医联体在药品交易平台上进行“团购”,上海则允许对质量、限价符合要求的药品全部中标,由医院自行遴选所需药品,为带量采购铺路。(记者 王日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