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报道,同样剂量的阿司匹林,德国拜耳生产的定价18.8元,国产的定价仅为1.5元。医药领域定价“内外有别”让国内药企叫苦不迭。 \r\n “招标”是医药产品进入医院销售主要环节。但招标过程中的“内外有别”让国内医药企业很苦恼。国内一家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潘华告诉记者: \r\n 潘华:我们受制于国内的一些政策。比如说像招标。只要政府招标一定是规定,国产的价格一定要很低很低。进口的保持高端。 \r\n 招标中“进口药”和“国产药”的差异待遇,可以从2000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中得到印证:已过发明国专利保护期的原研制药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进口药”,比国内企业生产仿制药品,针剂差价率不超过35%,其他剂型差价率不超过30%。 \r\n\r\n \r\n \r\n \r\n \r\n | \r\n \r\n \r\n \r\n \r\n 本是约束进口药和仿制药价格差异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却让国内自主研发的医药产品受到了影响。以一款治疗糖尿病的人胰岛素类似物为例,目前在国内和国外各只有一家企业能够量产,但发改委给出的定价上限,让国产的价格比国外对手低了两成多。 \r\n 研发这款产品的企业高管赵辉:我们叫做最高限价,零售价不得超过178,国外同规格、同计量的产品,最高限价237,同样的产品。我们投入几个亿的人民币,至少需要10年。 \r\n 近几年,我国一些药品的自主研发能力已远高于国外。但赵辉坦言,尽管具有同样规格、疗效、成分、甚至有持平的销量,价格的不公平最终体现在企业销售利润上。 \r\n 赵辉:我们的市场份额,销售量是差不多的,但销售额因为它的价格要比我们高20%、30%,所以它的销售额也比我们高20%、30%。 \r\n 关于内外定价有别,医药行业有个极端的例子。德国拜耳公司研制出阿司匹林至今已有110年,但发改委【2009】2498号文件仍给予拜耳的阿司匹林单独定价权,规格为100毫克*30片的阿司匹林肠溶片销售价为18.8元,而同剂量的国产药最低仅为1.50元。内外有别的定价机制不仅出现在药物制品领域,在医疗器械领域,这种现象同样存在。 \r\n 先天性心脏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比较高,应用于介入治疗“封堵器”价格,进口和国产产品也有近3倍的差别。相关企业负责人王舒: \r\n 王舒:它们(进口)现在也降到了3万7千多块钱,而我们现在也降到了一万三四。 \r\n 价格虽然不对等,但国产技术却领先于国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r\n “先心病”领域权威专家秦永文:国内国外差不多的,进口的封堵器我们最近已经没在用了。 \r\n 统计资料显示:治疗“先心病”的封堵器,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已占95%,但内外有别的招标定价,却不断挫伤国内企业的积极性。潘华表示,很多企业都选择过申诉这条渠道,可是得到的回应却令人失望。 \r\n 潘华:国产企业也在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品质,但是政府部门给来的答复说,外国的产品是人家创新的,而且它是国外运来的,所以它也应该价格高。你们是国内的产品、而且国内成本低,所以价格应该更低。我们说,我们也在不断的赚钱和投入研发,也有新产品上市,但是也不管。 \r\n 对这一现象,全国人大代表、澳利达医药集团董事长周有财认为,靠行政规定,强化进口药的特殊市场地位,不仅对国内药品不公平,还会撼动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性地位。 \r\n 周有财:国外,人家在本国都不保护了,来到我们国家还得“超国民待遇”,还继续享受比我们国产品高几倍的价格,并且它不竞价,它溢价。最后,把我们国产品都招死了,将来我们吃药都依赖外国企业,这非常可怕。 \r\n 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颁布了《专利法》,对药品成分不授专利,仅对药品生产过程授予专利,更鼓励医药界利用西药配方进行大量仿制。同时印度政府“厚内资薄外商”政策,恰恰与我国相反。国内药品招标不仅“内外有别”,还有同业的“超低价竞争”。明天,请继续关注系列报道《生物医药产业的怪现象》第三篇:盲目最低价竞标争抢市场,药品安全引发担忧。(记者黄钊、初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