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热点 共谋发展 \r\n \r\n 话题:如何推进政府采购物有所值的实现? \r\n \r\n 主题词:物有所值 \r\n \r\n 背景介绍:2013年11月27日,财政部副部长刘昆在全国政府采购工作会议上表示,在制度目标上,要从注重节资防腐向实现"物有所值"转变。 \r\n \r\n 在西方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逐步确立了"物有所值"的价值取向,完成了将评判采购活动的标准从"少花钱"向"花得值"的转变。虽然在二战后一度扩大到更丰富的经济社会政策含义,但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新公共运动"后,又逐步回归到政府采购质量、价格与效率核心三要素的平衡上来。 \r\n \r\n "物有所值"是与服务型政府、效能政府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物有所值"的政府采购理念,就是要调整政府采购制度的管理重心,保障实现政府有关经济社会政策目标,就是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评价政府采购的资金使用效益。 \r\n \r\n 目前,在我国的政府采购工作中,各方对价格的关注仅限于投标价、中标价,较为侧重低价中标,这其实是不全面的。投标供应商的报价一般仅包含采购费用、安装费用以及其他服务费用,各类后续费用无法涵盖。在这样的评价体系内,评标时看起来便宜的选择,全生命周期费用并不一定便宜;单台设备便宜,但将其纳入一个系统来考虑,未必对降低整个系统的费用有利。由此可见,单纯以采购环节的节支率来评估政府采购效果是片面的。 \r\n \r\n 而现阶段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正是把节约财政资金和预防腐败目标放在突出位置上,过多强调"完全市场竞争"与采购程序限定,不够重视对采购需求的收集整合、验收等环节的管理,这不仅导致目前政府采购效率不高且质量未得到完全保障,也弱化了其他经济社会目标的实现。在新的形势下,推进政府采购改革,就是要确立政府采购"物有所值"制度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制度体系的整体性、统一性、协调性与前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