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于安 \r\n政府采购的社会信用问题 \r\n政府采购成为社会的关注点很正常,反之则可能反常。之所以这么说,有以下3个理由: \r\n第一,公共财政历来是民主政治、社会和谐的热点和关注点之一。宪政革命的导火索也是财政问题,是由如何收钱引起来的。花钱甚至比收钱更引人注目。社会的民主性提高,财政的热点程度就会变得更高。 \r\n第二,政府采购特殊的市场性质使其成为焦点。市场运行多数是在不公开的情况下进行的,因为法律所指的市场交易是指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合同在法律上具有相对性,仅限于合同当事人之间,并未强制要求其公开。政府采购则恰恰相反,是把市场活动公开化,那么其在市场交易中的问题的曝光度就必然提高了。 \r\n原来相对化的市场活动社会化之后,便产生了两种可能,一种是其优良的部分被昭示于众,另一种是不清洁的部分被社会所关注。以此来看,现有市场的污浊度、不清洁度与社会化的政府采购市场活动结合,就成为了曝光政府不良作为的一个焦点。 \r\n因此,如果政府采购所有的工作做好了,就有可能成为促进市场理性化、市场伦理化的一个契机,也可能成为促进政府廉洁化的一个契机。现有市场存在不完善、不清洁、理性程度很低的问题,所有这些缺陷都通过政府采购的渠道反映出来了。这就是政府采购成为众矢之的,或者是成为社会焦点的重要原因。 \r\n第三,政府采购的主流声音需要有很好的主题选择。主题选择包括两方面:一是工作过程的评价,二是工作结果的评价。 \r\n我感觉,目前主流声音对政府采购工作过程的描述细节化的程度高了,曝光度也高了。但是,政府采购作为一项制度,对其整体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效果的调研、统计、评估,是目前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因为人们最终会对采购过程有一个判断,包括政府采购整体的作用发挥得如何、政府采购的宗旨是否达到、达到的程度有多高等等。主流媒体可以把政府采购工作的结果当做一个选择主题。比如政府采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度到底有多大?推动程度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表达。 \r\n政府采购的整体作用问题 \r\n《中国政府采购报》此前举办了“政府采购与公共服务•中国政府采购高峰论坛2011”,把政府采购与公共服务作为主题,想借此使各方对政府采购在政府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能够得到整体的认可,能够达到更高的社会共识、业内共识,从而实现政府采购作用的更新与提高。 \r\n在政府采购整体作用上,我谈以下两点看法: \r\n一是政府采购的公共服务性与政府的公共服务性关联在一起,与财政在公共服务政府建设中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如果政府是公共服务型的,财政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势必政府采购应当把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目标和财政的公共服务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 \r\n政府采购自身的定位不完全是自给自足的、孤立的,而是作为整个政府和财政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做的。今年,我参加了联合国的会议,联合国贸法委将《货物、服务和工程采购示范法》修改为《公共采购示范法》。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健全的、稳定的市场下的政府及其政府采购,一定是包含公共服务的。也就是说,政府公共服务的规模需要稳步增长。在整体上来看,随着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转移支付能力的增强,我国公共服务占政府采购中的比例将会稳步提高。 \r\n二是政府采购机制、体制、法制的问题。我认为,政府采购的法制建设严重脱离了我国发展的需求,如何建立起一个好的法律体系,仍然是我们没有完全做好答卷的一项内容。目前对于市场的法律主要是加强民法、商法的基础作用。民事商事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理性的商业惯例及其社会伦理。但是目前我国市场形成理性商业惯例的能力很弱。由于整个社会的伦理化程度较低,势必会影响到市场自治性规则的理性程度。由于社会伦理的支撑能力很差,形成了一系列不洁净的商业惯例。当政府采购面向市场时,这些商业惯例就会影响政府采购,从而影响政府的作用和廉洁性。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政府采购的消极面,跟法律上对市场规则的构建和对市场的监管不足有重大关系。 \r\n现在我们应该看得很清楚,当政府放弃计划以后,市场并不会立刻形成理性的商业体系,各种不同背景的人在商业惯例的形成过程中,都会发生作用。制度的形成是比较缓慢的。所以我们要有使命感,一方面通过推动政府的廉政建设,构建一个好的政府采购市场,为整个市场的理性化、伦理化提供一个示范。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政府采购整体的效果和推动发展的效果。 \r\n所以说,我们不应过多地注意政府采购工作过程当中的细节,而要从政府采购整体上把握。可以看到,政府的采购、政府的消费对不同产业,尤其是在农业发展方面,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样能够让社会对政府采购的正面看法有足够的事实支撑。 \r\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