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腐败还要走多远? \r\n——公车采购乱象折射预算审查监督乏力 \r\n 新闻背景:招标采购充当公务车腐败的保护伞 \r\n 据2月14日《经济参考报》报道,宁夏财政厅在公开招标中明确要求采购“奥迪A6”豪华轿车,并斥资近900万元一次性采购25辆奥迪A 6,随后该公务用车中标公告的另一细节再次引起业界关注:在包括25辆豪华奥迪A 6在内的最终中标的71辆公务用车中,仅有1辆为自主品牌轿车。此事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质疑,显然招标采购充当了公务车腐败的保护伞。 \r\n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负责招标的采购部门不得要求或者标明特定的生产供应者以及含有倾向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其他内容。为了保证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和公平竞争,必须具备三家以上的供应商参与投标竞争。显然这违反了现行法律规定。 \r\n \r\n 媒体评论:三大原因致采购超标 \r\n \r\n 1、公车采购好似“雾里看花” \r\n \r\n 凤凰网有专家表示: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出台了各种厉行节约、阳光采购的制度,更好的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尽管如此,我们不难发现,政府采购还依然存在着招标过程和中标结果不能全程公开的现象,一边是有公车采购的标准作为制度上的约束,另一边却又让我们看到了公车的超标采购。这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如果这样的事情得不到有力的解决,得不到对民众质疑之声的有力的回应,那么,公车采购标准确的制度岂不成为了“一堆废纸”,成为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敷衍与应付?因此,政府采购亟需“破雾看花”,杜绝种种政府采购不透明、公开制度执行不力等现象。 \r\n \r\n 2、偏爱“洋货”——应从自身找根源 \r\n \r\n 政府与国民应具有一定的国货意识,它不仅能救活处于“水深火热”的国内企业,也能体现一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然而,南方报网称:我们在强调政府和消费者要爱国货和多买国货的同时,更应换个视角来思考,我国政府和消费者为何没像日本、韩国那样在心目中普遍建立起“国货好于洋货”的价值观和以买“国货”为荣的自豪感,惟有把这个问号拉直,才能提高政府以及消费者对国货的信赖,掀起购买国货的热情。 \r\n \r\n 如今,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着整个国内市场,让人胆战心惊,所以,在我们高喊政府要优先采购国货,消费者要爱国货的同时,所有国内企业,也应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打造出一批叫的响的国际品牌。倘若有一天,国内的消费者漫步在东京、首尔、华盛顿的等国际大都市的街头,发现了路上给过往的行人散发传单,上面写着“救救本土国货,抵制华货”,那么,我们的企业就真得扬眉吐气了! \r\n \r\n 3、采购超标源于监管“不达标” \r\n \r\n 法律顾问杨涛在《新京报》的一篇文章中表示:虽然《政府采购法》规定,投诉人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投诉处理决定不服或者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逾期未作处理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实践中,司法审查的监督作用非常有限,一是对于政府财政机关作出的政府采购的种种规定,法院事先不能介入,而供应商也无法事先提起行政诉讼,结果往往是政府采购既成事实,供应商很难维权;二是政府财政机关制定的许多关于政府采购的种种规定,被视为是“抽象性行政行为”,不能列入司法审查范围;三是许多供应商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政府不公正的采购面前,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不愿意提起诉讼。 \r\n \r\n 他指出自主品牌汽车的保护,必须完善司法审查机制。首先,应当完善事先的司法审查机制,政府采购的相关文件应当报送司法机关审查,或者允许当事人事先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初步审查认为成立的,可以先发布司法禁令,暂缓政府采购;其次,要拓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规定可以对政府文件等合法性提起行政诉讼;再次,应当规定行政公益诉讼,并没有参与政府采购的公民,也可以为了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在加强对政府采购司法审查的同时,也必须强化人大监督。不能流于形式。 \r\n \r\n 业内声音:他国政府采购值得借鉴 \r\n 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和静钧表示一个有效的政府采购制度,首先来源于科学、审慎和合理的预算编制。新加坡一直奉行“以收定支,审慎理财”的政府采购原则,杜绝大手大脚花钱。澳大利亚为了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甚至对一枚螺丝钉的采购,都会要求采购申请人作出全面的回答,随时接受审查委员会的质询。巴西和德国都有针对预算编制的独立审计机构,而美国则多设了两个门槛,预算要授权,拨款也要授权,不是预算一过就可以随意花钱。这样的结果,保障了预算资金来源的透明和预算采购使用的信息充分化。我们之所以在中标公示时才会冒出“天价”奢侈品,我们之所以控制不住政府采购金额每年以23%的速度递增,就是因为很大程度上部门申报预算时没有得到充分的、专业的审视,也因为事后监督和问责机制乏力,这自然刺激了部门豪购之风。 \r\n 政府采购部门被视为最容易滋生腐败的机构,因而在制度建设上尽量地让采购部门置于一个独立委员会的控制之下,防止在采购招投标过程中发生权钱交易,浪费纳税人的血汗,或干扰市场正当竞争。我国很多地方把统一采购权简单地交给财政部门的某一处或某一部门,权力过分集中,一旦失控,造成的损失以及对市场的损害,显然会大大超过25辆奥迪A6的金额。 \r\n 让腐败在阳光下无路可走 \r\n 政府采购价高于市场价,政府采购崇洋媚外,采购商品限定原装进口门槛的例子比比皆是,政府采购潜规则已不是一地独有,如此作为还有什么公信可言?因此,笔者认为,要砸破政府采购暗箱,指望采购者自律并不现实,强化对政府采购的监督、指导和考核,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监督问责机制才是正道。应把招标流程放到阳光下暴晒,接受纳税人的监督,同时对违反招投标程序、热衷采购腐败者启动问责程序,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避免买贵不买对等腐败潜规则掏空政府阳光采购的灵魂,让腐败在阳光下无路可走。 (文/徐寧) \r\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