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在国内外的投资热情有如此差异,正是因为经济生态环境成本的剪刀差效应所致。
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高层力推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目前融资需求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但真正落地的项目投资额,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却还只有1万亿元左右,其中民间资本心态并不积极,多在观望。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民营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前些年地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基建投资狂飙猛进,形成了高达30万亿的地方债。为了还款,地方政府捉襟见肘,而PPP正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替代模式。
PPP模式在发达国家运行多年,已经形成了许多现成的模式和经验。但却为什么不受民间资本青睐?这背后有许多深层原因。
一个直接原因是地方政府信用欠佳。据报道,由于PPP项目周期大都在10年以上,民间投资人担心政府不履约,后任领导不认账,对PPP项目多在观望。诚信缺失是经济运行的成本,就像物理世界的摩擦力会削弱物体运动速度。民营资本缺少话语权,地方政府的诚信就格外重要,这也是PPP不易推进的重要原因。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地方政府部门“老赖”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后来者自然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诚信背后还有经济生态环境的原因。经济是一个系统生态,各部分相互影响而构成一个复杂整体。腐败和审批效率低下等,会推高企业运营成本,其他诸如税费、融资难度、垄断,甚至教育、医疗、司法不公等,都会对企业家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总体概括为:经济治理水平决定经济运行成本和经济生态环境。就此而言,民间投资情绪低迷更易看清。
而今,民间投资已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但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已连续多月下滑,这在近几年从未出现过。与此同时,民间资本在国外却十分火热,有关海外置业的展会,现场往往火爆。英国《金融时报》社论称:“中国的资金正在涌出国门,进入海外各个领域。所有迹象均表明,这种趋势将会加速。”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固然不佳,但企业界却公认,中国的商机还是远多于成熟市场的。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在国内外的投资热情仍有如此差异,正是因为经济生态环境成本的剪刀差效应所致;中国商机虽多,但被其他因素大大抵消了。
具体到PPP领域,民资参与不积极的因素中,非商业因素占比更高。因此,只有政府自身先规范起来,使经济生态环境逐步优化,PPP参与度乃至整个民间资本投资热情,才会被真正唤醒,这是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