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招标与投标网
欢迎访问中国招投标网!  当前时间:
推荐公告
西南大学 - 竞价公告 ...
苏州城北路(长浒大桥~娄江...
2017年度吴江区公路安全...
吴江区庙震桃南段(东方大道...
市妇幼保健院新建妇幼保健中...
苏州市吴江区玛瑙庵大桥改造...
122省道镇江丹阳段(姚庄...
南京地铁运营线路财产保险经...
苏州城北路(长浒大桥~娄江...
[评标结果公示]2017年...
2017年南京市公交专用道...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内容页面

如何激发PPP的洪荒之力


 发布时间: 2017-05-22     

    要论2016年热词,“撬动民间投资”可算其中之一。单就10月最后一周,发改委、住建部、最高法相继出台三项法规,就民间投资和PPP相关工作给予政策性指导与规范。民间投资到底怎么了?各方又该如何显神通,改变现有局面。
    民间投资到底怎么了?
    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民营经济每年创造了6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80%左右的社会就业,超过50%的财政税收。民间投资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这不光关系到‘稳增长’,更影响着‘调结构’;不仅影响当前,还会影响未来几年的发展。”但从2015年四季度以来,至关重要的民间投资增速却出现了明显回落现象。
    2016年放缓趋势愈加明显,今年1-5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滑落,同比增3.9%,相较于去年年底民间投资10.1%的增速,有媒体甚至将其形容为“断崖式下跌”。今年上半年,安徽、四川等中西部省份,民间投资增速滑落至6%左右,东北地区更甚,辽宁更是出现了58.1%的负增长。
    民间投资出现如此罕见的大幅回落,让不少人担心会否拖累今年整体的经济增长数字。那么,造成如此局面,症结在哪?
    投资放缓源于何?
    放缓是何原因?资金紧张?还是需求渐进饱和,投资空间变小?恐怕都不是。一边是城市排水、停车位紧缺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一边是老板手握数亿资金投不出去的惆怅。真正的困境到底为何?
    “产能过剩导致企业利润下滑,影响了投资的积极性”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曾给出这样的官方解释。但问题肯定不仅仅如此。与对内投资放缓相反,民企对外投资极为火爆,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近六成,其中上海爆增八成。由此可见,国内无法忽视的体制性障碍难辞其咎。
    5月20日,国务院派出9个督查组赴北京、河北、山西、辽宁等18个省(区、市)对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情况开展专项督查。据新华社报道,督查组主要发现了四大类问题,包括:屡遭“白眼”频“碰壁”,公平待遇未落地;抽贷、断贷现象突出,融资难仍普遍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审批繁琐依然突出;成本高、负担重,影响企业投资意愿。
    除此,还有不少专家与分析机构纷纷表达了诸如:“民间投资集中于第二产业,去产能政策对民间投资影响更大。”、“未来政策前景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了投资主体的投资意愿”、“当前许多政策的不一致性导致了资本趋利避害”等等论调。现在的局面肯定不是由单一原因造成的,但究其根本,还是源于国内投资环境与民间投资需求度的不匹配。
    以上种种都是国内民间投资所面临的困局,而追根溯源寻找问题的目的是有针对性的变革以寻求新的增长点。
    如何激发PPP的洪荒之力
    PPP被认为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重要举措一直为业内推崇。在当前财税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PPP模式无疑也是开拓融资渠道的重要手段,作为国外运用纯熟、成效斐然的运作模式,PPP在中国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和前景可见一斑。
    但目前,PPP模式在中国却遭遇了资本到位率偏低、落地速度迟缓的窘境,要想彻底发挥“政府+社会资本”的强大优势,还需要各方努力,做出改变。
    第一,政府部门使力,激发PPP参与热情。
    收益率低、收益期长、风险大是PPP落地最大的障碍,政府应着力有针对性改变现状,解除社会资本后顾之忧。其一,尽快出台PPP专项法律。因没有专项法律参照,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两法冲突”、“无法可依”的窘境。同时,因政策容易随时势变化,不少民企担心由此带来的执行风险。所以,尽快立法定规,是引导社会资本浮出水面的第一步;崇尚契约至上、制度先行,才是法治中国的核心所在。其二,明确工作指导细则,有些问题政府已经关注,并出台了配套政策,但苦于没有具体的实操细则,如项目的退出机制等等,使得社会资本顾虑重重。其三,合理设置补贴,落实“以奖代补”政策。9月,财政部发布《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确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以奖代补政策,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政府在PPP项目中的定位与角色。根据项目合理配置补贴, 真正将政策落到实处,才能发挥财政资金以点带面的撬动作用。其四,释放政策红利,改善融资环境。融资难、融资贵是民企不敢下水的关键原因,也是不少地方政府主观上排斥民企的重要症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孟春认为,缓解当前的PPP融资难题,主要应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推动融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另一方面推动融资方式多样化,比如在项目公司组建阶段,可以吸引各类基金直接投资,或是使用公司债、发行非公开定向债券等工具获得流动资金。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工作导则》,就融资问题进行了部署,对项目融资主体及担保都提出了详细要求。
    第二,地方减少阻力,保护PPP投资热情
    一是摆正心态给与社会资本公平竞争机会。有些地方政府偏好选择央企、国企进行合作,有些怀有地方保护心态,收益好的项目设置了过高的资质门槛,排斥民营企业参与,最后留给民企的项目公益性强,收益率低,运营周期长,导致民企参与性不高。其实这背离了选择PPP模式的初衷,地方政府应该抬头解放思维,选择有运营能力的潜在合作者,而非一味注重融资能力,给与项目参与者公平的竞争环境。二是提供有针对性和合作空间的项目。政府应以市场的眼光看合作,全方位了解市场情况,制订有合作可能的项目,对于风险大、运营周期长、无固定收入的项目要考虑增加成交砝码,为民企民资留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三是将各项指导政策落到实处。为推动项目更好落地,各部委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以惠及民企,吸引民资,从融资、补贴、案件审理等多个角度就民间投资和PPP相关工作给予政策性指导与规范。单就10月最后一周,发改委、住建部、最高法相继出台三项法规,支持力度可见一斑。好政策需要真落实,作为项目的组织者,地方政府如何更好的实施才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民企给力,提升PPP参与能力
    PPP项目数量众多,民企却手握资金无处可投,除了政府使力外,民企也要自己给力,寻求自我突破。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吴亚平就民营企业投资参与PPP项目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民营企业要从供给侧改革角度把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革方向,了解PPP模式的概念内涵和重大意义,深入领会政策意图;二是PPP强调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民营企业要苦练内功,切实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专业水平和投融资能力以及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PPP项目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直接涉及公众利益,民营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平和持续安全稳定的公共服务,做社会企业;四是PPP项目普遍投资回报周期长,民营企业不要只看中施工和设备的利润,更不要期望像房地产投资和金融投资一样挣快钱,要着眼于通过长期经营或运营管理获利,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获利;五是PPP项目需要施工、设备和运营以及金融等各类企业参与,民营企业要注重抱团参与PPP项目(组成联合体),发挥各类企业的合力,实现优势互补。

\r\n

    诚然,PPP对民间投资的撬动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这首先需要建立规范化的PPP运作体系,好的方法只有合理的实施,才可能发挥真正的效用,中国的政企合作还需探索,任重道远。

\r\n


 

\r\n

\"\"

\r\n

关注本网微信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