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
揭开假冒政府机关人员骗钱的骗局
\r\n
\r\n 近日,我区某酒家的采购员祥哥(化名)在广州一德路山海城海味批发市场,被自称为“南村镇工商所的郭主任”骗去了2000元。该酒家老板陈先生电约记者采访,希望把遭遇骗局的经历公开,让更多的市民警醒,以免上当受骗。
\r\n
\r\n 事件:冒充“工商所”人员骗钱
\r\n
\r\n 前两周的周六晚,在南村经营酒家的陈先生接到店员的电话,说是有一位自称是“南村工商所郭主任”在找他,让他复电。陈先生想,平时很少跟工商所打交道,认识的人中也没有工商系统的郭主任。于是问清楚店员,才了解到,原来是“郭主任”把电话打到店里,说自己与工商所的同事在广州一德路购买海味,由于开的是小车,有两袋海味想让酒家的车帮忙带回来,并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店员。陈先生一听,是帮忙车货回南村,那是小事一桩,对自己也没有什么损失,于是就致电“郭主任”。电话中,“郭主任”热情地与陈先生聊了两句,说经常到该酒家吃饭,见到该酒家的货车正好在一德路购买海味,希望陈先生交待采购员,帮忙把海味运回南村。
\r\n
\r\n 了解了事情原委后,陈先生立即致电正在一德路采购海味的采购员祥哥,让他与“郭主任”联系,帮忙运些货回来。祥哥一听是老板交待的事,哪能不办!于是与“郭主任”电话联系,“郭主任”让他来到山海城门口旁的一家大型海味店见面。见面后,“郭主任”指着店里两袋已包装好的海味说,这两袋海味是同事们一起购买的,请祥哥帮忙车回工商所。这时,“郭主任”提出,他还要到里面再购买一些海味,让祥哥再等等,并说自己带出来的钱不够,让祥哥先借2000元。这时祥哥犹豫了一下,给还是不给?看到祥哥有些犹豫,“郭主任”立即显示出不太高兴的神色说,我跟你老板陈先生是多年的朋友,而且我这里还有两袋海味,还怕走了不成?见到“郭主任”不太高兴,加上又是老板亲自电话交办的事,祥哥来不急细想,把2000元借给了“郭主任”。
\r\n
\r\n 过了半个钟头,还不见“郭主任”回来,祥哥致电“郭主任”,电话已显示关机状态,这时,祥哥意识到有点不妙,立即把情况向陈先生汇报。陈先生一听,知道上当受骗了,因为自己也没有见过“郭主任”,更不要说是什么“好朋友”了。当祥哥想把“郭主任”留下来的两袋海味搬上车时,店主告诉他,这两袋货是他们让刚进的货,还来不及打开包装,根本不是“郭主任”已购买的货。
\r\n
\r\n 解剖:骗子三大步骤令人上当
\r\n
\r\n 陈先生向记者解剖了这次上当受骗的三大步骤:一是骗子冒充国家行政机关人员,用市民对国家工作人员的信任度,让受骗者放松警惕。骗局中,骗子通过货车车厢上的酒家的名称、电话、地址等信息,再通过手机上网等方式,对酒家有了初步的了解,以便实施诈骗。据陈先生讲,在电话中,骗子能准确地说出陈先生一共有多少家酒家,地址在什么地方等信息,让他放松了警惕。二是骗子开始不涉及到钱财,只是要求顺路帮忙送货等为借口,骗取信任。在骗局开始时,“郭主任”只是要求陈先生致电采购员帮忙车货,这是举手之劳,一般人都会帮忙。当陈先生致电采购员时,采购员也不知道“郭主任”到底是真是假,就以为是老板交待下来的事,不是老板的朋友就是老板的熟人,也不会想到其中有诈。三是“借钱”不多,还有“货”在面前。在最后关键时刻,骗子只是提出借2000元再进去购货,还把两袋明显超过2000元的货让祥哥帮忙运回。在前面一环扣一环的骗局中,祥哥已相信“郭主任”就是“工商所”的人,加上“郭主任”说是老板的好朋友,并且急着要到里面去进货,哪里还会想到有假。
\r\n
\r\n 防范:涉及钱财交易须谨慎
\r\n
\r\n 通过这个案例,陈先生呼吁同行,要认真核实每一个来电者的电话,以免在类似的骗局中上当受骗。陈先生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招式加以防范:一是凡是接到自称是工商、公安、税务等国家行政机关人员的电话时,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一般情况下,公务员有严格的要求,不会轻意要求辖区内的企业帮忙做任何事情。二是一些不熟悉的人打电话到店里,交待店员一定要问清楚对方的姓名、单位、座机电话号码,找老板的目的等相关的信息,并通过核实后才联系。留下座机号是方便查询,因为手机有太多的充值卡,随时可以消户。三是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凡是涉及到借钱或其它的钱财交易时,一定要慎之又慎。(记者耕 陈 晓)
\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