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招标与投标网
欢迎访问中国招投标网!  当前时间:
推荐公告
西南大学 - 竞价公告 ...
苏州城北路(长浒大桥~娄江...
2017年度吴江区公路安全...
吴江区庙震桃南段(东方大道...
市妇幼保健院新建妇幼保健中...
苏州市吴江区玛瑙庵大桥改造...
122省道镇江丹阳段(姚庄...
南京地铁运营线路财产保险经...
苏州城北路(长浒大桥~娄江...
[评标结果公示]2017年...
2017年南京市公交专用道...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内容页面

IT企业热议本国产品政府采购


 发布时间: 2017-05-22     

近日,多家IT企业致电本报,就财政部发布的《政府采购本国产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谈了相应的看法。

\r\n

宏碁中国区资深执行副总经理张永红指出,政府扶持本国企业发展,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当属一国政府的份内之事,无可厚非。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计算机系统本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政府采购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使命,已经由以往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升级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必将为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维护市场秩序,解决政府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政府采购工作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r\n

此次《征求意见稿》第7条对国内生产成本比例的计算公式为:国内生产成本比例=(最终产品生产成本-非中国原产材料价值)/最终产品生产成本×100%。对此,许多企业表示,《征求意见稿》中以国内生产成本来界定本国产品,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提法。这一方面表现出我国政府推动本土化采购的决心,另一方面又比较客观地认识到现阶段部分核心技术的缺失现状。

\r\n

根据企业家的建议,IT产品原材料和技术比较依赖国外,对此政府应当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本土企业也应该加大研发投入,早日走向国际市场。在这方面,宏碁的经验值得借鉴。据张永红介绍,在今年一季度,宏碁台式机电脑以1200万台的销量稳居全球市场第二,市场占有率14.2%;其笔记本电脑雄踞全球首位,市场占有率19.4%,销量达到949万台。这一成绩主要就归功于宏碁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市场化运作准则,研究来自全球的应用需求,兼顾成本与品质,研发集成不同需求的高品质产品。张永红表示,宏碁作为电脑行业华人品牌翘楚,近几年在欧美市场取得瞩目的业绩。作为华人企业的骄傲,宏碁为中国政府用户所提供的服务相对较少,为此宏碁将进一步调整策略,全力弥补这一缺憾。

\r\n

记者发现,致电本报的企业多为民族品牌企业,少有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公司。实际上,按照新的《征求意见稿》,只要符合规定,这些外资投资公司所生产的产品,也被视为本国产品。但也许是太过敏感,这些企业都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r\n

有专家表示,在以往单一经济条件下,本国产品、本土企业都是非常容易认定的,国有企业的产品就代表着本国产品。但是在多种经济体并存的环境条件下,问题就变得非常复杂。为吸引外资,就要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外企在华的企业所研发、制造产品也可以视为本国产品。但是这也涉及一个核心技术究竟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

\r\n

美国《连线》杂志曾经撰文说,目前美国对通用CPU技术和产业进行严格控制,连其盟国(欧洲、日本)都不允许拥有该技术和产业。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CPU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一旦有失,其后果将具有灾难性质。这番言论可以说发人深省。尽管不知其意图如何,但从一个侧面也给我们提了个醒。

\r\n

专家表示,政府鼓励自主创新无可厚非。但在具体的策略上,可以考虑将更多的扶植政策前移。对于IT产业而言,研发、制造和应用是一个完整的价值链。政府采购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政府不仅要扶持自主创新,也应该在应用方面,体现出自主创新的效果。如果在应用上是无效或者低效的,那么扶持也就没有更多的意义了。为此,不妨加大孵化器的投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研发门槛的难题,为自主研发创造条件。此外,应该支持风险投资,所谓支持不是政府承担企业的风险,而是为风险投资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

\r\n

但是在采访中也有企业指出,政府扶持不宜在同一时间段内针对所有产业一刀切,尤其是核心技术完全掌控在国外企业手中的IT产业,要特别注意掌握好扶持的时机和火候,否则在伤及用户的同时,很可能给企业带来一时的繁荣、长期的落后。事实上很多国际化大品牌计算机,都是在中国台湾制造企业中出炉的。这类产品如果仅仅在本国市场范围提供扶持,反而会起到抑制企业创新的效果。政府可以从鼓励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技术创新角逐的层面制定扶持政策。

\r\n

此外,针对《征求意见稿》第2章“本国产品认定”中的第6条:“本办法所称本国产品是指在中国关境内生产”,有些企业表示,这里的“中国关境内”提法不是很科学,而且和IT产业的实际情况相左,建议把“中国关境内”改成“中国境内”。(宋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