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本刊率先刊登了中央单位将试行批量集中采购的通知要求。记者随即对地方进行批量采购试点情况进行了调研。 \r\n调研中记者发现,天津、安徽、江苏、山东等地早已开辟了打包采购的道路,不过实际运行效果却是喜忧参半。在批量优势尽显的同时,采购预算随意性大、采购计划性不强、采购设备标准难统一等成为批量采购跨越式前行的绊脚石。 \r\n尝到了规模效益的甜头 \r\n“批量采购制度最直接、最显著的效益就体现在规模二字上。”济南市政府采购中心信息部部长林峰认为,多部门多包合并采购的方式,无疑通过规模吸引更多的供应商前来投标,在增强竞争的同时也为降价赢得了空间。 \r\n据了解,济南市自今年5月份实行批量采购制度以来,1个月的批量采购期限确实最大程度地提升了市级政府采购的规模优势。林峰认为,这种以批量达规模的方式,更有助于推动当前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政策功能的实现。江苏、天津等省市也在试行打包、合并同类项的过程中,尝到了规模效益的甜头。 \r\n安徽省早在2002年就尝试批量采购,虽然得到省财政厅相关处室的大力支持,但是由于当时政府采购工作才刚刚起步,采购单位的不同意见较多,未能将规模优势得以发挥。安徽省政府采购中心负责人认为,打包合并是一个长期的指导思想,并不是短期的强制性要求。安徽目前对于合适的项目,如同一主管部门委托的多个项目,也在积极实行批量采购。 \r\n“如果将这种规模优势运用自如,不仅能够得到采购人的支持,更能成为打击政府采购价高的有力武器。”宁夏政府采购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如果计算机招标每次3台、5台,价格怎么能够降下来? \r\n预算与计划不能太“自由” \r\n尽管规模的诱惑力很大,但是各地实际的执行效果却并不是很显著。“上个月的批量采购刚结束,就又有相关项目要求采购,由此只能实行单独招标。临时性采购的频繁现身让打包难以名副其实。”林峰表示,出现临时性采购,虽然他们也都会与采购人进行协调,但这种沟通基本上都是无效的。 \r\n对此,宁夏政府采购中心该负责人认为,预算随意性大、采购计划混乱是导致批量采购难以前行的关键。“采购预算作为部门预算编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各单位在编报部门预算时也确实有采购预算,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预算硬性约束根本未能体现出来。由此导致采购计划的混乱,临时性、突发性采购增多,打包、合并同类项也由此受阻。”该负责人道出了批量难以成规模的关键。 \r\n然而,天津自试行打包采购以来,效果却相对显著。对此,天津市政府采购办相关人员表示,这与天津市加强采购计划性的举措分不开,无计划不采购确保了合并同类项的有序进行。 \r\n技术标准成为“拦路虎” \r\n“各单位采购产品的标准不一致,是实现批量的又一个‘拦路虎’。”林峰表示,济南市政府采购中心在每个月接到监管部门的集中送单后,对采购单位要求的供应商资格条件、技术指标、质量要求、售后服务、交货时间和付款方式等内容进行分析归类,然而各种技术指标不尽相同,成为合并同类项的最大障碍。 \r\n如有的单位采购技术指标要求低的3000元/台电脑,有的单位则要技术批准高的8000元/台,机型、配置、品牌都不同,如何打包?安徽政府采购中心负责人认为,标准一致条件下的批量采购当然是效果最佳的,而且也便于操作,但这种完全一致短时间内难以实现。 \r\n“不能因为标准的难统一,就暂时放弃这种有效的采购方式。”安徽政府采购中心负责人认为,标准不完全一致的通用设备也可以进行打包。当前办公设备的技术规格相对标准、而且供应商通常都是具有价位不等、配置不同的多款产品。如将3000元/台的电脑400台与8000元/台的电脑500台进行打包,总量900台的数量优势同样能够调动供应商参与的积极性,并赢得供应商更大的让利空间,这也是一种规模效应。 \r\n此外,相关人士认为,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在下单时,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也有助于推动各地批量采购的实现。田冬梅 |